茂名 [切换城市]

TOP

粮仓爆满!粮食“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今年秋粮怎么办?
2016-07-26   来源:通化农批网  作者:阿婆扶我过马路   字体:【 】  浏览:38次   评论:0

从去年秋天起,玉米价格突然降低,让许多农民措手不及。后期市场也并没有为大家带来惊喜,而是“三量齐增”,让农民们非常缺乏安全感。粮仓爆满,今年的秋粮到底该怎么收?

收购量创历史新高

去年,黑龙江省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然而,丰收背后也有隐忧,政策性粮食收购量逐渐增多,安全储粮压力越来越大。2015—2016年度政策性粮食收购已于4月30日结束,受国内外粮食价格严重倒挂、政策性粮食价格明显高于市场价等因素影响,黑龙江省粮食购销市场呈现明显的“政策市”。图为黑龙江省密山市连珠山粮库粮仓堆满粮食

在佳木斯市、鸡西市等粮食主产区,几乎所有粮仓都是高仓满储,粮食收购量、库存量均创历史新高,粮食库存品种主要是玉米和水稻。在黑龙江省密山市连珠山粮库有限公司,58.4万吨的仓容已经没有一点空余。沿着十多米高的梯架登上院内的一处房式仓可以看到,金黄的玉米已接近房顶,粮仓顶部一根黑色的电线,穿过储备粮食直通底部。

连珠山粮库仅是黑龙江粮仓爆满的一个缩影。黑龙江省粮食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全省粮食库存处于爆满状态,粮食收购量、库存量均创历史新高。据了解,在2015-2016年的粮食收购季,黑龙江省累计收购粮食7983.5万吨,同比增加752.5万吨。其中政策性粮食6386.5万吨,同比增加1246.5万吨。在收购季期间,近一半的政策性粮食收储库点,因仓容不足被迫暂停收粮。

只进不出,增大安全储粮压力

据了解,由于粮食库存量已居高位,加之今年政策性粮食收购有所调整,今年黑龙江省秋粮收储工作面临“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局面,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一些地方粮食收储陷入“只进不出、唯有建仓”的恶性循环,安全储粮压力大。为了增加库容,绝大多数政策性粮食收储点都建了露天储粮的钢结构“千吨囤”。露天储粮的另一种方式——席茓囤,因储粮条件差已不准再建,但由于先期装满的粮食没出库,一些粮库仍在使用。仅鸡西密山市连珠山粮库有限公司就有席茓囤300多个。

鸡西市粮食局副局长张春安、佳木斯市粮食局仓储科科长周青峰等表示,当前安全储粮任务难度前所未有。

一方面,“千吨囤”长期储存时上层隔热条件不行,粮食品质可能会出现变化;另一方面,粮食库存销不出,腾不出仓容。为了纳新粮,不得不大量建仓。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大量建仓现在看很有必要,但具有不可持续性,不仅占用土地,未来还可能面临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玉米收储制度调整也将对粮食收储带来重大影响。2016年,玉米收储政策按照“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进行改革。去年,国家把黑龙江省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每斤降低1毛钱,农民直接卖粮收入减少。今年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多数农民和专家认为,玉米价格还可能会继续走低,担心玉米出现“卖粮难”。

“国家不收购玉米了,秋粮上市后,市场上能不能消化这么多玉米是个问题。”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欣荣农机现代合作社理事长邢海军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可能会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市场可能会出现滞销。

不仅农民担心,粮食系统人士也担心,玉米很难全部以市场化方式销售,可能会引发新的收储矛盾。黑龙江省粮食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秋收到明年春耕前的有限时间内,把黑龙江省1000多亿斤玉米以市场化方式全部实现顺畅销售,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背景下,黑龙江部分地区“旱改水”进程加快。据黑龙江省农委汇总的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显示,今年水稻面积增加300万亩左右,预计水稻政策性收购量将增加,加剧仓容不足的矛盾。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市场化顺畅销售会困难,主要是因为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企业政策性粮收购量将大幅度下降。同时受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等多因素影响,深加工企业产品市场销售和效益不容乐观。

市场化收购主体则担心收粮资金出现困难。

黑龙江兰西县粮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日东表示,公司作为中储粮代储点,每年都是农发行发放贷款,收购资金从不用担心,但今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作为独立的市场收购主体收购玉米,需要大量资金,自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能否贷到款成为最大担忧。

在这样背景下,收储矛盾可能进一步集中,临时启动玉米应急收购的可能性较大,再加上政策性水稻收购量将增加,届时新旧矛盾叠加,“储粮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此外,粮食系统有关人士还介绍,储存国家政策性粮食都有年限标准,目前部分库存粮食已超过了适宜储存期限,而新一季粮食储存几年又会变成了“超期粮”。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置,“超期”储存的粮食也将越来越多,影响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因为粮食不仅会“呼吸”,还会发热,超期储存的粮食在品质、口感等方面会有变化,影响库存粮食质量安全。

多措并举,加快粮食“去库存”

目前,黑龙江省玉米竞价销售和定向销售总量仍不大,成交率也很低。据了解,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黑龙江距离主要加工地较远;二是在相同价格下,黑龙江玉米比吉林、山东等地玉米质量稍差些,缺乏竞争力。去年,黑龙江省往外调销粮食515万吨,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省的调销需求。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8月是粮食“去库存”黄金窗口,一旦9月以后新玉米逐渐上市,“去库存”难度将明显增加。为加快粮食“去库存”,粮食系统的部分人士建议:

1. 增加政策性粮食在黑龙江的调销计划,为今年接收新粮腾出仓容。

可根据超过适宜储存期限玉米、水稻、大豆的质量,适当扩大“定向”销售范围,逐步向淀粉、饲料等多行业、多主体扩展,加快现有“超期粮”的消化速度。

2. 尽快明确玉米收储机制改革的配套方案

明确“补多少”等细节,消除农民困惑和市场疑虑,有利于市场价格预期。同时,仅靠市场化收购恐难满足黑龙江农户的集中售粮需求,建议有关方面提前做好玉米应急收购准备,避免出现“卖粮难”现象。

3. 合理确定库存粮食销售价格,创造条件抢占市场。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国家在确定库存粮食竞拍底价时,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供求、进口价格、国内需求以及企业效益等综合因素,合理定价。可在低于进口完税价的基础上,实行“分区域区别化”定价,支持黑龙江加工企业发展;在减少进口的同时,创造出口条件,抢夺国外市场。有关人士测算,从降低竞拍底价造成的损失与每年增加的库存成本相比,降低竞拍底价的方式更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图为黑龙江省虎林市新虎林粮库有限公司装满粮食的席茓囤一字排开)

4. 将黑龙江省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

黑龙江省北部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等是传统的麦豆产区,这一区域的小麦品种都已提高,但一直未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缪新宇、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等建议,国家应将黑龙江省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这样有利于麦豆主产区加快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麦豆轮作体系,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此外,黑龙江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尽管黑龙江粮食产量全国第一,但目前工业用粮少,特别是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问题突出。建议应继续鼓励社会资本在产区建仓、建厂,支持黑龙江省用玉米陈粮生产燃料乙醇,在产区新增玉米燃料乙醇产能。同时按照“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模式,出台强制性推广使用政策,落实新增燃料乙醇目标市场。并根据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燃料乙醇结算价格,考虑加工成本与费用,建立中央财政补贴与玉米价格、燃料乙醇结算价格长效联动机制。

本文来源:农管家官微

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综合

编辑:白晨、任真如(实习) // 责编:李雨楠 // 监制:张磊

版权声明:本文已注明来源,版权属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

Tags:粮食 储不下 秋粮怎 责任编辑:阿婆扶我过马路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民工进城买套房到底有多难?要.. [下一篇]想流转土地?弄明白承包权与承包..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