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肄业博士研究生魏景亮在“知乎网”实名举报“国家转基因检测中心造假”一事,把转基因话题又一次推上风口浪尖。 农业部日前给出了处理意见,决定暂停该中心工作,限期6个月进行整改,整改不到位,将撤销机构并收回审查认可证书及印章。同时,农业部已责成中国农业科学院依规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这件事似乎就此告一段落,但是,所有人都知道,关于转基因的争论,还在继续。 
在每一次的争论中,对转基因主管部门——农业部,不论挺转派,还是反转派,都颇有微词。最近查获的转基因作物非法种植现象,以及“按下葫芦浮起瓢”的转基因谣言和非理性言论,在一部分人看来,官方的权威正在遭受挑战。 可是这种愈加尴尬的角色背后,是中国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比如,监管及执法的困难。在国内,转基因监管体系横向来看,包含12个职能部门,尽管有部级联席会议统筹协调,但难以避免发生监管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而在执法过程中,甚至出现“个别企业采用非法手段进行试验”,“一些违规公司和个人,以各种形式逃避或者采取活动阻挠”的情况。 日前,在全国媒体记者转基因研修班上,农业部科教司转基因生物安全与知识产权处处长林祥明也无奈地表示,“现在只是通过农业执法部门的工作人员天天在田间查,如果不从根本上加以制止的话,恐怕难以为继。”林祥明所在的这一部门的职能包括转基因安全管理。 他提到,对于转基因研发单位的监管最为重要。目前国内查获的零散扩散事件都和研发单位有关。国外之所以监管严格,在于美国只有几家大公司在研发转基因技术,投入数亿美元,承担全部风险管理工作,负责处理到底。而且国外规模化经营的优势,也让监管变得相对容易一些。 部分研发单位受利益趋势盗种转基因作物 
最近有媒体报道,新疆、黑龙江出现违法种植的现象,会不会有科研机构通过环境释放这一环节流入到市场呢? 对此,林祥明解释说:“正如我之前说过的,研发单位的监管是最重要的。目前所有的扩散事件都和研发单位有关。有些是研发单位刻意为之,甚至从国外盗种,目的是为了追求个人商业利益。比如,国外市场上销售的农作物、农场种植的作物,拿到国内来制种,通过技术手段就可以套取亲本。正常来讲,这是不允许通关的,但要在海量的进出关客流中搜查,也是有困难的。还有一些人本身就是在美国的种子公司就职,更有条件直接把亲本带回国内进行繁育。” 国外在转基因监管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林祥明说:“国外的转基因监管之所以做得比较好,在于美国只有几家大公司在研发转基因技术,投入往往是几千万美元,甚至上亿美元。这样,公司就相当于将转基因的风险管理工作全部都承担了下来。如果出现风险,引起的污染事件等,都要负责处理到底。因此,国外的监管要严格得多。当然,在外国他们的优势在于规模化经营,比如美国不允许出现60公顷(900亩)以下的农场,但是国内60公顷差不多就是一个生产大队。规模化经营的模式更有利于监管。” 民间举报转基因违法渠道 林祥明表示,目前通道是有的,农业部专门开通举报邮箱(gmojubao@agri.gov.cn)这个渠道欢迎公众积极举报转基因违法违规案件。 
对于转基因作物,也有简单的判断标准,比如转基因油菜,地里一定是没有什么杂草的,只有油菜。而非转基因油菜,地里一定是油菜和草并存,如果农民足够勤劳的话,那么旁边一定放置的有铲除的杂草。还有,抗虫玉米就看不到害虫,叶子也没有虫咬过的洞,非转基因玉米就看的很清楚。 农业部执法尴尬:只能查产品,不能查人 在国内,是否有人私下进行转基因研究和试验?农业部又是否掌握了相关情况呢? 林祥明表示:“按照国内目前的科研实力,除了几家大公司以外,其它的公司都有待提升。其中有个别企业,采用非法手段进行试验,农业部已经盯上了几家,但是农业部门的行政执法力度还是不够,不能对责任人采取人身措施,只能对产品采取措施,最近查的一些违规公司和个人,他们还在以各种形式逃避或者采取活动阻挠,这导致执法非常的困难。” 本文来源:农业部网站、第一财经日报 图片来源于互联网综合 编辑:夏恩博// 责编:刘思思 // 监制:张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