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教育和成长的那些事儿是每一个家庭都会经历的必修课。其实,“学习”考验的不只是孩子,更是家长和社会。 
成绩差,就不让上学了? 
初中开学报名,竟然不让入学9月2日,家住甘肃永登县连城镇牛站村的村民老刘向媒体爆料,村里有6个孩子今年6月份小学毕业,按照规定到了8月底开学季,应该升入当地的中学继续学习。但在去初中报名的时候,这几个孩子却被挡在了校门之外。 老刘说,其实在报名前,七年级新生的分班工作就已经完成了。那天他领着孩子到指定的班级报名时,该班班主任任老师却直接拒绝了他们,根本不让孩子进班。理由竟然是:嫌孩子学习成绩太差! 目前,相关责任人已经被处理,学校也说将立即为这些孩子办理入学手续。 

因为所谓的“成绩差”就不让孩子入学,这不光是丢了学校的脸,更寒了孩子和家长的心。 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是国家的硬性规定,写进了《教育法》。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推行这么多年,很多乡村学校的各种硬件是越建越好,而对待孩子的这套“软件”可不能为刻意追求升学率、追求先进学校而刻板,甚至刁难孩子。身为教育工作者也更不能违反九年义务教育法,也更不能剥夺孩子们学习的权力。 
除了赚钱,父母需要做什么? 
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读书、考试、拿文凭来改变命运,找份好工作,不走自己的“老路”。 当然,读大学需要钱,所以很多人拼命在外打工给孩子挣学费。但要培养出一个高材生,真不只是挣够钱那么简单。我们来看一个例子:湖南农村小伙,哈佛博士毕业了! 今年5月,一名在湖南农村长大、上大学才第一次进城的中国小伙儿,站在了美国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讲台上,代表毕业生发言。他叫何江,是生物系博士毕业生。他讲的故事,就是关于他的农村生活。 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何江家里的经济条件一般,但他的父母却一直有个坚定的信念——不能为了打工挣钱,而让儿子成为“留守儿童”。 当年在何江一家生活的村子里,那些外出打工的人家几年下来都挣了不少钱,又是盖新房,又是给孩子带礼物;而何江一家,却一直住在土坯房里。 但是,何江的父亲每天都会在睡前给儿子讲故事,为此自己也看了不少书;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喜欢陪儿子学习,并给予很多鼓励。 就这样,两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挣得不多吃得不好,就这么耐心地培养出了一个门门功课优秀的“学霸”。 





网友的观点 三好留言@邯郸临漳县称勾社区
不要因为孩子的成绩差,就把孩子拒绝在校门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五个手指还不一样长呢。 @小李☆爱广播: 应该让孩子自然发展,顺应孩子的天性。不求有多大作为,只求有个健康的人格。 @草歌: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恐怕是全天下所有父母亲的共同心愿。但是在实现心愿的过程中,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也是父母亲应该深思的。 @随风远航: 对一个孩子来讲,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培养。家长有必要每天陪孩子学习,直到孩子把作业完成好。持续一段时间,等孩子有了自觉学习的习惯后,家长才可放松一下。当然,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家长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爱美好: 好孩子未必学习好,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教会孩子感兴趣的学习,才是他人生的真正财富。 @定州孟刚: 孩子学习的好与坏,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也是父母教育和影响的结果。亲子教育非常重要,家长要和孩子一起成长,教给孩子学习的方法。孩子成人比成才重要,成才比成功重要。不要只关注分数高低,特长发展也是孩子的一种方向。 
听听专家怎么说! 

陆士桢,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每个孩子都是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但成功不意味着分数高。事实上每个人的终极满足都是精神满足,真正能帮助孩子获得成功的是他的核心素养。这包括他的学习能力,但更重要的是价值观和个性品质。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这就意味着家庭教育是公权力无法干预到的领域,需要家长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能力。 
“夜话”有话说 其实,虽然现在很多人都在提素质教育,希望孩子的综合能力强一点,但很多农村家长还是把希望寄托在高考和文凭上,这一点没错。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努力出去打拼,这也没错。只不过,随着成长的问题越来越多,或许这些含辛茹苦的父母们也应该想想,除了钱,还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
来源: 中国乡村之声村友交流会 编辑:高凡 // 责编:刘思思 // 监制:张磊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