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期货自2004年9月上市至今,已运行12年多。期间,玉米现货市场经过多次改革,在2016年玉米市场开始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后,玉米期货持仓量大幅增长,目前已成为我国持仓量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玉米期货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并更好地发挥功能,服务产业发展。 三次改革逐步完善市场 上市以来,玉米期货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临储政策实施前、临储政策实施期间、临储政策改革后三个阶段。伴随着玉米现货政策的变化,大商所交割制度也一直在不断改进,主要包括三次较大的改变:第一次,2006年,放宽玉米水分指标,进一步扩大可供交割量;第二次,2009年,为与新国家标准接轨,修改了相应的标准;第三次,2012年,大商所成立农业品事业部,加大对玉米品种的维护力度,并根据市场提出的意见,对交割制度进行大幅度修改,包括调整容重、贴水标准,以及进行交割体系、布局改革(如增加仓库覆盖面、延伸交割库、集团交割库)等。 “正是做了这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才奠定如今玉米交易量、持仓量激增的基础。”大商所农产品(000061,买入)事业部负责人表示。 交割制度创新意义重大 为了满足市场的套保需求,玉米交割制度创新更好地实现了期货市场服务产业的功能,为产区企业套保提供了便利。 尤其是2015年开始研究的延伸交割和集团交割具有多方面意义。大商所农产品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延伸交割和集团交割可降低交割成本,提高交割效率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产地客户而言,实现客户就近交割的愿望,大大节约了物流费用;对销区客户而言,货物直接从产地以集装箱方式发运,通过陆路海路联运,直接送到销区下游企业的家门口,减少在港口的入出库费用和损耗。 其次,可增加市场主体参与期货市场的黏性。作为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主体,主要产业客户已纳入交易所交割库,这样便和交易所形成共同体,因此会自觉维护市场利益,增加参与黏性。 再次,提升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功能。过去产区产业客户反映,交割库局限在辽宁港口,进行套期保值存有很多不便,而通过交割库延伸到产区,将会增加其参与套期保值的意愿,期货发现的价格也更加合理、权威。 第四,形成了“期货+”效应。促成南北强强联合,集团交割要求仓库在东北和其他地方至少都要有一个库点,不少南北方企业因此开始进行整合。还可加强产销对接,如产区一家贸易企业与销区一家玉米生产加工企业强强联合,作为共同体申请了集团交割仓库,同时也成为了现货间的供销伙伴。 玉米期货将成定价中心 展望未来,玉米期货市场在应用方面将会得到更多推广。首先,种植环节,美国农民每年2、3月份会观察11月大豆期货合约和12月份玉米期货合约价格,结合自己的农资和人工成本,评估玉米大豆的比较收益来进行种植,即用期货远期价格指导种植。未来我国农民也可根据这种模式进行种植调整;卖粮环节,农民与贸易商都可采取基差贸易的方式卖粮;在贸易、加工环节,贸易商、加工商可以根据玉米产业链期货品种进行套利,让期货市场成为整个产业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玉米期货市场将成为定价中心。随着玉米期货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更多参与者以玉米期货价格签订合同,并作为实际种地卖粮的依据。 第三,将构建新的支农金融体系。可以参照美国,根据农户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情况,提供相应贷款。还可开展新型“粮食银行”业务。“粮食银行”把农民粮食纳入粮库中,既可节约农民保管期间的浪费,同时集中保管还可提升粮食质量。农民在“粮食银行”开个存折,进行自由买卖。如果自己不用,就可通过“粮食银行”在期货市场卖出,达到保值的目的。 第四,为水稻、小麦市场化改革提供参考路径。今年到现在为止,多地销粮进度已基本完成,整体较为稳健。在这个过程中,玉米和玉米淀粉期货价格互相呼应,形成了价格稳定器作用。玉米市场价补分离改革的成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政负担,同时也为水稻、小麦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