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这是一句农业谚语,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正式进入播种季节! 从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我们可以看到,2017年将继续调减玉米种植面积,并继续实施玉米收储、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政策。玉米无疑还会和今年一样根据市场定价,而当前国内外的玉米价格均不高。玉米也并非没有出路,一号文件中提出“扩饲”,支持“青贮玉米”作为饲料作物中的优质牧草,扩大种植面积。 
不光如此,农友们还有其他的选择,从2016年国家发布了《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等文件。大力提倡种植杂粮,但是很多农户都在问,哪些地区适合种植?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下有关杂粮种植的相关政策,希望农友们可以找到春耕的新方向! 《全国杂粮生产指导意见》等文件,将全国划分为5个区,指导杂粮产业发展。 1、东北杂粮区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包括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绥化、牡丹江,吉林省白城、松原、敦化,辽宁朝阳、锦州、阜新和内蒙古赤峰、通辽、呼伦贝尔与兴安盟等地。 如何发展:该区地跨东北冷凉区和农牧交错区,重点是要促进玉米结构调整和满足畜牧业对优质饲料的需求。该区要积极发展杂粮生产,推进轮作倒茬,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 重点作物:内蒙古呼伦贝尔,黑龙江黑河、齐齐哈尔等高纬度地区,适度发展芸豆、绿豆等适于机械化作业的食用豆类,适当扩种大麦、糜子、谷子、高粱种植,建立土地种养轮作种植体系。内蒙古赤峰、通辽、兴安盟,吉林白城、松原,辽宁朝阳、阜新、锦州,充分发挥传统种植优势,适度发展谷子、高粱、糜子、绿豆、小豆等种植,适当发展适宜于机械化收获的豌豆种植。内蒙古赤峰、通辽是全国荞麦优势主产区,根据市场需求和轮作需要适度恢复荞麦生产规模。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配方施肥、糜子(谷子)精量沟播、芸豆高台大垄密植、绿豆(小豆)垄作双行精量播种、荞麦大垄双行沟播、高粱垄作密植机械化栽培和垄作轻简高效栽培等技术。建议谷类(谷子/糜子/大麦/荞麦/高粱)—豆类(芸豆/绿豆/小豆)—马铃薯轮作,谷类—油料轮作以及深松垄作、沟垄和免耕栽培等模式。  2、华北杂粮区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北两省和内蒙古中部,包括内蒙古锡林郭勒、乌兰察布、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巴彦淖尔等地,河北张家口、承德和山西大同、朔州、忻州、吕梁及两省太行山区。 如何发展:太行山区是玉米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也是杂粮传统产区,要适当恢复杂粮生产,促进结构调整,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重点作物:根据无霜期长短选择适宜种植的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度发展谷子、糜子、荞麦、高粱、燕麦等生育期短、耐旱、耐瘠薄等杂粮种植,恢复豌豆、蚕豆、芸豆、绿豆、小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以及谷子轻简高效、高粱宽行高密轻简栽培、燕麦“一早三改”高产栽培等技术。建议谷类(糜子/谷子/燕麦/荞麦)—豆类(芸豆/绿豆/小豆/豌豆)进行轮作,绿豆、小豆与玉米间作,免耕栽培、覆盖节水栽培等模式。  3、西北杂粮区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宁夏及青海海东地区,包括陕西榆林、延安及关中渭北,宁夏固原、吴忠、中卫,甘肃武威、白银、兰州、定西、天水、平凉、庆阳、临夏和陇南,青海海东等地。 如何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发挥杂粮生产优势和市场优势,促进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因地制宜发展糜子、荞麦、谷子、燕麦、大麦生产,扩大蚕豆、豌豆、草豌豆、小扁豆、鹰嘴豆等豆科作物种植面积。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旱地深松耕蓄水保墒技术,以及糜子精量穴播、荞麦抗旱沟播栽培、有机蚕豆标准化生产、豌豆抗旱节水栽培、绿豆双垄沟播覆膜栽培等技术。建议薯类(马铃薯)—谷类(糜子/荞麦/燕麦)—豆类(豌豆/蚕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谷类(糜子/荞麦/燕麦)—油料(胡麻/黄芥)—豆类(豌豆/小扁豆/草豌豆/鹰嘴豆)轮作,绿豆与棉花、玉米、谷子、枣树等进行间作,覆盖、免耕栽培等模式。  4、青藏杂粮区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西藏、青海两省及甘肃、四川、云南部分地区,包括青海、西藏全部,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云南迪庆等地区。 如何发展: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中心,充分利用有限的水热资源和土地条件,发挥青稞的生产优势,满足藏区粮食安全需要,推进轮作倒茬,防控病虫草害,提高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本区是优势产区,要稳定青稞生产,保障藏区口粮供应,适度发展豌豆、蚕豆、荞麦等其他杂粮杂豆。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种子包衣、化学除草、配方施肥、青稞全程机械化、偏温湿区青稞“春改冬”等技术。建议豆(豌豆/蚕豆)—麦(青稞)—油菜轮作等模式。  5、西南杂粮区范围:本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等省(区、市),包括云南(除迪庆)、贵州、四川(除甘孜、阿坝)、重庆全部,以及广西百色等地。 如何发展:依据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和本区农业立体性强的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杂粮种类和品种,适当增加山区和旱地的杂粮种植面积,提高杂粮的种植效益。 重点作物:云南与四川相邻的大小凉山及贵州西北部宜发展苦荞、芸豆生产,四川与重庆北部山区宜发展蚕豆、豌豆生产,云南东南部与贵州西南部及广西西北部宜发展薏苡生产,水稻区域利用冬季休闲时间发展冬种蚕、豌豆,烟草种植区发展豌豆种植。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化肥减量增效、病虫害绿色防控、早秋蚕豆高效栽培、反季小粒蚕豆栽培、蚕豆稻后留茬免耕直播、豌豆早秋烟后套作、鲜食蚕豆(豌豆)高产栽培、苦荞小穴点播、苦荞精量条播高产等技术。建议蚕豆—水稻轮作,烟草—豌豆轮作,马铃薯—荞麦轮作,豆类—荞麦轮作,蚕豆与马铃薯、小麦、大蒜、玉米等进行间作,蚕豆与烟草、玉米进行套种,硬茬直播、留茬免耕、设施栽培等模式。 
本文由农业大市场服务平台原创,授权大农圈独家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