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看来,农业是全国人的饭碗,要力保;农村是社会稳定的缓冲带,不能乱;农民是政策托底的对象,为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现实中,粮食便宜的要命,农地抛荒严重。农村污染严重,村庄垃圾随处可见。农民心里的苦,又有几个人会真正在意? 农民翻身致富,成为中央、地方政府、工商企业和农民这四个群体之间共同的目标。2020年收入要翻番,老大说的。但千百年来,似乎从来没有农民致富的先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农民似乎都是和悲惨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那么,为什么农民就不能致富呢? 一、从消耗量看,粮食价格需求稳定,粮价不具备大幅涨价的机会 大家都知道,人口的增加是缓慢的,每个人的粮食消耗也是稳定的(你不可能今天吃一斤粮食明天就去吃100斤),所以,全国的粮食消耗总体稳定,并且为了防止粮价的大幅波动(主要是防止上涨),各地都建立了应急储备库,主粮,猪肉等老百姓常吃的,都有大量的储备。粮价一涨,立刻抛售储备,价格立刻稳定。 更要命的是,我们国家的粮食价格,一直比国际上高出不少,是本应降价的。因此,指望粮价像首都的房子,每年涨个50%,一点可能性都没有! 二、从产业规律来看,第一产业的低附加值没有疑问 第一产业是什么,农林牧渔。按历史进程看,工业化出现之前,农业一直是社会的财富之本。然而工业化和服务业出现之后,农业就退居其次了。一个一亩地,最多只能卖粮食收入2000元。同意这块地如果用来盖厂房,就是每亩20万。如果用来盖商品房,每亩估计就要1000万。真的没有必要再说什么了。 
三、从国情来看,人多地少的问题,无解 国内有8亿农民,然而整个农业的产值仅仅占GDP的10%,而且还在每年降低。8亿农民来分10%左右的GDP,不穷算见了鬼了。那么问题来了,农业的GDP 能够占比扩大吗?不能,不继续缩小就谢天谢地了。农业的人口能大幅快速减少吗?短期没戏。虽然大力提倡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但是进城要有工作要生活啊,进城要定居要买房啊,钱从哪里来?工作机会又从哪里来? 
四、从产量上看,短期内难以大幅增产! 自从袁隆平改进了超级稻之后,种业就再也没有可以称之为跨时代意义的事件。虽然每年种业也有所改良,粮食产量也在稳步增加,但是这是在大量的消耗水资源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基础之上实现的。随着水资源保护,食品安全等问题的日益重视,原来的种植方式产出的粮食,不再受欢迎(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嘛),因此粮食的产量,想大幅增产,也没有什么可能性。 ——想了解更多信息关注农市365官网(http://www.xns365.cn)或关注微信公众号(农市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