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 “一带一路”国际高峰合作论坛将在北京正式召开,习近平主席将在峰会发表主旨演讲。对于中国农业来说,“一带一路”伟大倡议将为农产品、资金、技术、品牌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带来宝贵机遇。在这个巨大的朋友圈里,中国和沿线各国各有哪些比较优势? “一带一路”的契机又能为我们的农民朋友带来哪些境外合作的机遇呢?中国乡村之声主持人张程倾情奉献:《“一带一路”沿线的农经密码》。 点击下方收听音频 习主席关于“一带一路”的两则妙喻 
茶酒之喻 “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 地瓜之喻 “地瓜的藤蔓向四面八方延伸,但它的块茎始终长在根基位置。同样道理,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将扎根亚太、建设亚太、造福亚太”。 中国农业走出去步伐渐行渐快 



这些年,有不少农民朋友跟随农业企业像候鸟一样到海外去种地。而国内大型农业企业也漂洋过海,到外国开展耕作。这种国际间的合作模式已经从农业基础设施、水利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到消费市场的开拓与跨境电商平台的搭建。 从2004年开始一直到2015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出现了“12连增”,但是在产量连年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国际粮价更便宜,反而出现了“粮食连连增,进口年年涨”,种粮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我们的生产种植结构需要调整了。 于是,在201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我们首次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由过去“立足国内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调整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这就意味着,要通过适度的国际贸易来调剂余或缺。 海外耕作有何商机 
如果比较一下种地成本就会发现,在俄罗斯、乌克兰以及不少中亚国家,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在中亚五国中,耕地面积最大的哈萨克斯坦,谷类单产却是比较低的,其中小麦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80%,小麦单产每公顷1吨,仅为中国的1/5,粮食增产潜力十分巨大。再比如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一公顷优质耕地的租金一年是80卢布,按照现在的汇率,折算成人民币才不到10块! 我做过一个统计,中国农民到海外去种地,将面对广袤的土地,优越的自然耕种环境。既能大大降低生产成本,也能解决当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的矛盾,还能间接缓解我国耕地资源紧张、生产成本过高的问题。当然,咱们农民的收入也能进一步提高。 所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的深入人心,不妨大胆跟随大型企业到海外去耕耘,那里,或许就是你的诗和远方! 述评记者:张程 统稿编辑:李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