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粮油界老兵眼中的国际粮商 @阿訇说-洗洗睡啦 现在一提到国际粮商,就说ABCD,也就是ADM,Bunge,Cargill,Dreyfus四大粮商,媒体总是宣传这四大粮商是国际粮油市场的传统垄断者。 事实上国际粮商的历史发展和更替不是那么简单的,就比如20多年前我入行的时候,不是四大粮商而是五大粮商,国外专门有一本书叫“Five Grain Merchants"介绍这五大粮商,虽然也是ABCD,但公司不同,原来的五大粮商分别是Andre, Bunge, Cargill, Continental Grain, Dreyfus,其中的A不是ADM而是瑞士安德烈公司(也就是90年代末被来宝并购而成为来宝农业),而C包含两家,其中的大陆谷物也在90年代末大部分被卖给Cargill。ADM是顶级国际粮商里相对的新贵,Cargill和Dreyfus历史最长,且长期保持顶级粮商地位;Bunge相对比较曲折,由于家族原因曾于70年代一直到90年代末退出国际粮油贸易,规模萎缩变成大陆谷物的后院加工厂,五大粮商里徒有虚名,直到90年代末才重回国际粮油市场,特别是在大陆谷物卖给Cargill以后,Bunge通过一系列并购从后院加工拿到了原来大陆谷物的国际市场份额,真正重回国际粮商。 
图片来自网络,与内容无关 除了上述老的五大粮商外,还有其他中型粮商如Toepfer和Nidera等,但陆续被并购。 所谓的四大粮商长期垄断国际粮油市场的说法并不正确,从上面的近四五十年的历史演变就可以看出粮商之间更多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倾轧和更替而非共谋,况且每十几二十年都会有新的公司出现来挑战所谓的传统粮商,就像现在益海的利润和利润率已经超过ABCD里的B和D,而中粮的营收已经达到或超过ABD,而且还有商品新贵嘉能可在虎视眈眈跃跃欲试。。 以上算是B和D分别在中国市场雇佣的第一名员工对粮商历史简单回顾吧,以后退休了争取续一本"新粮商列传"。 中国的ABCD在哪里 @郭清保 中国出不了ABCD这样的跨国粮商主要原因还是我们市场化程度不够,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相关制度规范上。我们的粮食市场开始市场化改革往远了说是从1979年开始的,其实真正推进放开粮食市场价格是从2004年,直到现在我们的粮食企业依然以国企为主,相对民营企业缺乏创新和市场开拓精神。另外,当前我们的粮食基本政策是省长负责制,每省都有自己扶持的重点粮油企业,说是割地为政也不为过,没有统一的市场竞争环境。最后还有一点,由于政策制定上的一些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粮食系统分成了储存、贸易、加工、进出口这样的分工,这点从我们现在中储粮、中粮、中谷、华粮这些大型国有企业的发展历程上就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导致有原粮的不搞加工,搞加工的找不到粮源,对企业的发展束缚较大。 
图片来自网络 与内容无关 所以中国的粮油企业要想出ABCD这样的跨国粮商,不但需要企业自身不断创新进取,外部环境的改善也同样重要。 在我国加入WTO,逐渐融入全球资本商品市场,在以买方为主的粮食市场化背景下,优胜劣汰将成为必然。从大豆危机我们明显就能感受到,近年来随着中国大豆产业的发展,我国大豆播种面积和产量都达到了历史较高水平,但是由于国产豆相较进口豆存在一定的品质、运输等劣势,导致进口大豆源源不断地流入国内,国产大豆却卖不出去,甚至连包括日本、东南亚在内的传统食品大豆市场也在逐渐丧失。 就大豆产业安全来讲,非转基因这一绿色产业不仅不能丢,更应该考虑如何去“扬己之长”,加快科研研发力度,不断提高国产大豆的品质,树立健康的饮食概念,将国产大豆的市场发展好了,也就无需担心进口市场的庞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