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付军 刘 阳 
困难户陈晓兰通过爱心企业布一帆服装有限公司在村里设立的加工点,加工服装一个月也能挣到几百元。 记者 弓华静 摄 芦庄村的片片丘陵地里,齐刷刷的是收割后的夏枯草茬子、新栽的红薯苗和坐了果的西瓜秧。 确山夏枯草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瓦岗红薯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瓦岗西瓜远近闻名。 有别于三夏时节麦稻生香的驻马店市其他广大农村的相对闲暇,这里的干部群众都在忙着夏枯草、红薯和西瓜这些独具特色的产业扶贫项目。 芦庄村总人口1017人,其中有贫困户25户、贫困人口57人。 今年53岁、自幼因车祸伤残了左腿的王全意,把82岁的母亲安顿在家里,自己在地里栽红薯苗。“前几天刚栽了三亩多。趁雨天再栽些。”王全意介绍:“红薯苗是县、镇免费提供的,我的5亩地全部种了红薯。” 陪同的芦庄村第一书记唐永诲告诉记者:“一亩地需要4000棵红薯苗,一棵0.15元,均由县、镇财政投资,引导像王全意这样有劳动能力、有地块的贫困户发展红薯种植。去年,瓦岗镇还投资建起恒温红薯储存库,平移红薯集中上市时相互压价问题。” “没恒温库时,一斤红薯卖0.3元;自打有了恒温库,一斤红薯至少多卖0.5元。5亩红薯能多卖10000多元。”王全意话语中对县、镇政府充满感激。 在芦庄村小王庄组,曾因自身动力发展不足、至今独身一人生活的53岁贫困户易合营,刚从3亩红薯地里回到家,蹲在家门口剪夏枯草草球。“我过去是个‘二流子’。去年栽2亩红薯收入三四千元,今年想成‘万元户’。我还想再娶个媳妇呢!”易合营的眼里冒着炽热的希冀。 “一亩红薯,能收入2000多元。易合营今年多种一亩红薯,又开荒种了一亩多夏枯草,有望成为‘万元户’。”唐永诲补充说,“镇政府组织社会力量运用‘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夏枯草,凡是贫困户持镇政府发放的补贴卡去销售,每斤夏枯草草球高于市场价1块钱。” 风景秀丽的任(店)瓦(岗)公路,从芦庄村穿过。就在芦庄村委大院南边,由唐永诲等筹集10多万元建成的10座总占地20亩的西瓜大棚很抢眼。 贫困户陈运因3个孩子上学而致贫,如今也筹了1万元钱入股,并凭借会种瓜的手艺负责瓜棚的管理。 陈运说:“这些大棚,是县、镇政府安排的先建后补项目,收益全部归25户贫困户,每户每年发放1900元。我种了4亩红薯、3亩花生,加上西瓜的分红,今年一定能脱贫。” 在与西瓜大棚隔路相望的驻马店市布一帆服装有限公司芦庄村加工点里,几十台服装加工设备正在生产,芦庄村因病致贫的易战华和社会兜底户王永贵等也在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芦庄村不仅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是当年国家科委确山“五七干校”所在地,我国近代著名的新闻记者、新闻学家范长江曾在这里工作生活过,这里还存留有老军营、老农校的建筑,人文资源丰厚。 目前,国家 瓦岗镇党委书记马中山满怀憧憬地说:“芦庄村的旅游开发建设,将为芦庄村提供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