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记者再次踏进通化县光华镇时,已经是2017年7月2日。 小雨淅沥,镇子里菜贩子的叫卖声格外响亮。 
▲大山深处的龙爪沟。 东升村龙爪沟的菜农李明娟趁着雨天的凉爽劲儿,钻进蔬菜大棚给西红柿打杈子。棚子里四垄西红柿迟迟不熟,个个泛着油绿绿的光。 
▲在时光里缓慢成熟的西红柿,总会有种别样的滋味。 一些菜农的西红柿已经上市一周了,市场上西红柿的价格也有所下降,再过几天,大批蔬菜上市后,价格还会再降一些。李明娟看着棚子里的绿柿子,心里有些着急。 
▲乡野拙趣。 李明娟顺手摘了一个微微发红的西红柿,用手轻轻一掰,分成两瓣的西红柿露出了粉色的瓤。这是自然成熟的西红柿。 用药物催红的西红柿表皮红,瓤是绿的,扔到地上,像皮球一样,有弹性不易碎。 
▲好客的李明娟,杀了家里最后一只种鸡接待远来的客人。 这时,李明娟的电话响了,是一个一直买她菜的老同学打来的。老同学问她,怎么还不到镇子里卖菜。李明娟答,菜还没长好。 “你们的菜不是同时栽的吗?人家都卖了一周了。你的怎么没长好呢?”面对老同学的问题,李明娟只淡淡一笑,并未作答。 关于这个问题,李明娟的内心也曾一度纠结。 
▲炉火正旺,一口大铁锅发出吱吱嘎嘎的响声。夜色里,肉香醉人。 李明娟的大棚是2007年搭建的。那年春天,丈夫用一辆“四不像”,把三车农家肥扬进大棚,再用旋耕机把土地翻得松松软软。种菜那天,李明娟很自信地告诉记者,她要种出好吃、安全的菜。 李明娟坚守着她的种菜原则:不用化肥,不用化学农药,特别是不用催熟剂、膨大剂等。十年如一日,李明娟的菜一直保持着两个特点,一是好吃有味道,二是存放时间长。所以,她的菜,总是最受欢迎,有时候,她三五天不来镇里卖菜,一些老顾客竟然就等她三五天。 
▲草莓,如同野草一样在大地上自然疯长。当地人叫它地果。熟透的地果很甜,小小的如同女孩的指甲。 近几年,李明娟遇到难题——无论她怎么精心侍弄菜,她的菜总比别人上市晚。上市晚,就卖不上好价钱。而那些上市早的西红柿下架也早,菜农可以在棚子里再种一季晚黄瓜,收入比李明娟又翻了一番。 半个月前,一个推销员来到龙爪沟,他给李明娟一个药瓶,上面写着“甜蜜蜜一点红”,推销员告诉她,西红柿结果后,把药轻轻涂在表皮上,很快,西红柿就红了。他还介绍了另一种更“烈”的药,晚上涂,第二天就红。 
▲看到这个能让番茄提早成熟的“神器”,突然热泪盈眶。禁不住暗暗地问自己,若换作我,我会怎么选择? 李明娟拧开药瓶,刺鼻的气味呛得她直掉眼泪,她赶紧把药瓶盖盖上,还给推销员。 “这药味儿太大,不安全,我不用。”李明娟很决然。 


“西红柿想早上市,就得用这种药。你看市场上那些柿子,大家吃了也没啥事儿啊。再说有不少人都用,也不差你这半亩地。”推销员推销了半天,李明娟仍无动于衷。
无奈,推销员送了一瓶给李明娟,劝她试试。 
半个月过去了,那瓶药还静静地在柜子上放着。李明娟知道:半亩地虽不大,但那是她的“绿色坚守”,有她的梦想在。种菜如做人,只要用心,总会迎来沉甸甸的收获…… 


本报记者 孙翠翠 编辑 于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