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2017 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 中国乡村之声特别策划 领 路 人 ——文学作品中的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 描述人物、记载时代 《这边风景》 
《这边风景》是作家王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下放新疆农村劳动期间创作的长篇小说,时隔四十年于2013年出版,并在2015年8月16日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小说以新疆农村为背景,从公社粮食盗窃案入笔,用层层剥开的悬念和西域独特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幅现代西域生活的全景图。 小说反映了汉、维两族人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真实生活,以及两族人民的友爱共处,带有历史沉重的份量,又将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塑造得极为生动,悬念迭生,矛盾冲突集中,独具新疆风情,情节精彩,语言机智幽默。小说独具匠心,在每个章节后设计“小说人语”,用79岁的王蒙今时今日的角度去适时点评和阐述39岁王蒙当时的创作和思考,形成“79岁王蒙与39岁王蒙的对话”,为这部作品添加了现代感和时代感。 这样一部作品,对于我们怎么思考、怎么去表现历史、认识历史,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性意义的。 
主播朗读 中国乡村之声为您献上本书精彩片段朗读 点击音频,听作品

中国乡村之声朗读主持人 越 琳 下面这段节选,是从一件“关牛”的小事写起,反映了当时新疆农村的真实生活,以及汉、维两族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关爱。 伊力哈穆被叫了出去,门外站着阿卜都热合曼,旁边还有一条大黑牛。老汉一见伊力哈穆便喊道:“这是什么事?尼牙孜泡克又把他的奶牛放到了麦地里,趁着大家都去参加婚礼的时候,把麦苗吃了个够。这是第三次了,看,我把牛抓了来! ” 三个人牵着牛来到了被侵犯的麦田。伊力哈穆看着那麦地里的零乱的牛蹄子印,就像牛踩到了他的心上。他想起了路上看到的红星二队的麦田,想起了县上的会议上发出的学大寨的号召,想起了欢乐的婚礼。为什么当人们满怀信心地用忘我的劳动创造自己的新生活的时候,却有那么一些卑劣的宵小之徒,无孔不入地伸出他们自私黑手,毫无顾惜地去败坏农田,败坏集体的财富,而且败坏着人们的精神和心绪,这是一种为了用一根树枝而不惜点燃一片树林,为了喝一勺水不惜破坏一口井的人,又正确地说,不是人,而是爬虫。这样的爬虫怎么配得上人民公社社员的称号!这是能够忍受的吗? 伊力哈穆拼命抑制着自己的痛心和愤怒,他问:“你们说怎么办?” “扣他的牛,扣他的牛! ”一老一少同时说道,“不但要让他赔偿麦地的损失,而且扣下牛抵债! ” 伊力哈穆略略沉默。两双眼睛期待地看着他,然后他猛一挥手:“把牛关到队里的牛栏里去! ” 
人物剖析 《这边风景》虽为旧作,但作品中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十分细腻,描绘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跃进公社爱国大队七生产队队长伊力哈穆便是典型之一。 用王蒙的话来说,伊力哈穆应该属于相信的一代。他在27岁的时候就决心做一位产业工人,并且坚信自己可以为新疆工业化贡献一份力量;另外,从他目不转睛地看着故乡的一街一景,游子思乡拳拳之情跃然纸上。小说中的伊力哈穆虽是干部,但是骨子里却和伊犁的大众农民一样。正因生于斯、长于斯,一代一代都受惠于这片生养他们的热土。 在民族团结的问题上,伊力哈穆立场坚定。一次当七生产队马夫泰外库控斥汉族社员老包的恶行,伊力哈穆并没有因包庭贵的劣行而迁怒于所有的汉族同志。为此,他还列举了诸多汉族好同志的典型,从而使得泰外库无比信服。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为民族之间关系的稳定做出了表率,不仅在当时,且对我们现今的民族关系也有着很深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作者简介 
王蒙 王蒙(1934年10月15日-),曾用笔名阳雨,原籍河北南皮,祖籍河北沧州,出生于北京,中国当代作家、学者。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中国作协副主席等职。著有《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乐观向上、激情充沛,成为当代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始终保持创作活力的作家之一。 书评 没有在新疆生活过的人读这本书可能无法产生代入感,对书中人物对话的方式和表达习惯也会感觉很奇怪。但对在新疆生活过4年的我,读这本书时,感到的却是无比的亲切。书中的时代距我很遥远,但这么多年过去了,维吾尔族人民的朴实好客、能歌善舞、说话方式、生活习惯都几乎没什么改变。越看越怀念那片美丽的土地。 ——来自:豆瓣读书 写伊犁写得非常棒,作为一个新疆人,看到王蒙可以把新疆的风土人情写得如此精妙,让我看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新疆风貌,太爱这本小说了。文中人物的恶毒和朴实善良都是活生生的身边人,非一般的好,生动的小说。 ——来自:当当网书评 描述人物,记载时代。明天,我们将继续为您带来特别策划《领路人——文学作品中的乡村基层党员干部形象》,欢迎继续关注哟! 
部分内容参考自《“踏遍新疆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浅析王蒙小说<这边风景>中的少数民族同胞形象》、百度百科、豆瓣读书等 图片源自互联网 编辑:程秀蓉(实习) // 责编:白晨 // 监制:曹畅 中国乡村之声原创作品,欢迎转发转载,但请务必注明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乡村之声」,并保持转载内容的单独完整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