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沿河 603户“微企”带民奔富路
2016-11-23   来源:临沧农批网  作者:阳光少女   字体:【 】  浏览:98次   评论:0

多彩贵州网讯(杨洪)近年来,沿河自治县以发展微型企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大力实施“雁归工程”、“三个万元”工程等,积极搭建平台,认真培育了一大批大毕业生、服役军人、残疾人、失业人员和返乡创业人士创办微型企业,全力创业带民增收。

积极搭建平台

“去年,陈庆友组织群众种植红薯后,又在村里建了个红薯加工厂,把红薯的价值翻了一番,深得群众赞扬,今年初群众纷纷上门要求要种植红薯,增加收入。”该县思渠镇院山村村支书黄廷海高兴地告诉笔者。

去年初,返乡创业人士陈庆友回乡看到村里闲置土地较多,有创业念头,村支书黄廷海上门宣传该县发展微型企业的相关政策,积极为陈庆友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没想到一拍即合,陈庆友回乡流转荒地1000余亩,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办红薯加工基地,成立“庆梅缘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村民在照顾家庭的同时,也能在基地务工增收补贴家用。

为提高返乡人员创业就业能力,该县创建创业孵化基地,搭建“政策咨询、人力资源、财务融资、企业管理、信息交流、科技扶持、物业管理、法律咨询”八大平台,充分利用和整合培训资源、培训资金,以市场需求、产业发展为导向,围绕“雁归工程”、“精准扶贫”等重点工程,对有创业意愿的返乡农民工免费开展培训。

“这套加工设备得益于去年申报的微型企业和县农机公司家电补贴政策的30余万元资金,才顺利投产。”陈庆友边加工红薯边高兴地说。如今,该加工厂总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总投资100多万元,每天加工红薯或马铃薯50余吨,当地30户农户通过种红薯增收致富。

提供政策保障

夹石镇黄泥村冯德文夫妇,利用在江西某腐竹厂打工7年学到的腐竹制作技术,回家开起了豆腐皮厂。该镇党委、政府知晓后,主动资助4000元为其设计制作外包装盒。

去年得知冯德文夫妇黄豆采购困难,又发动当地200多农户种植黄豆,解决他们的原料。目前,该厂生产的豆腐皮供不应求。

在发展微企工作中,该县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机制,每年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匹配,整合就业小额担保贷款、“3个15万元”、“5个100工程”等扶持政策,多渠道破解创业融资瓶颈,初显“小微”撬动“大就业”效应。

官舟镇薄利来鞋业鞋厂最初是只有两人的手工作坊,在两次最艰难的时期都是靠党的好政策渡过难关。“特别是去年由于资金断裂,原材料进不来准备放弃,又想重新外出务工时,当地工商部门及时给予了微企的相关补助,企业才得以起死回生。”该厂老板付芬感激地说。如今,该厂拥有厂房900多平方米,年产值130多万元,长期带动工人40多个增收。

强化优质服务

“酒厂申请微型企业时,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干部积极帮助办理相关手续,到帮助后,不仅缓解了资金难,而且他们经常邀请省、市技术人员到酒厂来作技术指导,传授我经验,提升了酒的品质。”黔乡醇酒厂老板吕勇说。

原来吕勇以前一直在外打工,2011年返乡创业,申办了微型企业黔乡醇酒厂,得到了帮扶资金5万元,缓解了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问题。通过几年的努力,如今一坛坛窖酒整齐排列着,散发出一股醉人的酒香,年产值可达20吨左右,实现年收入100多万元,同时解决了5个人长期就业。

该县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先后组织微企负责

人、想创微企的能人赴三水、如皋、张家港等地学习,县实地考察取经,对已发展的微企实行“三个一”(一个微企、一个责任、一名联络员)挂帮保姆式服务,定期深入企业作技术指导,保障企业产品质量。同时,采取抓制度建设、抓教育引导、抓跟踪服务、抓效应带动的“四抓”措施,完善服务机构设置,建立微企人员基本情况数据库、想创微企人员数据库和创业项目数据库,加快推进微企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截至目前,该县已培育了微型企业603户,撬动民间资本投入14017万元,带动贫困人口就业是2998人。

Tags:沿河 603 微企 富路 责任编辑:阳光少女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宜宾裴石红薯电商销售 群众增收 [下一篇]53公斤的红薯,你见过吗?

最近访客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