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的新村镇建设,就是中西部就近城镇化的有益探索:以集镇为中心、公共服务向镇周边乡村延伸、在集镇1公里范围内形成“镇村联动”。这是农民家门口的城镇化,它避免了农民的“被上楼”,也方便了农民回乡创业,享受城镇公共服务,是一种新的村镇模式。它似城非城、似村非村,是一条契合中西部地区实际的就地城镇化新路子。(专题策划\编辑:何晏)
家门口有了新村镇
近年来,一些地方开始探索非迁移式的新型城镇化路径,通过将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使农民就地享受城镇生活。江西宜春、抚州、九江、新余等地开展的镇村联动试点,就是这种就地城镇化理念下的一种新探索,其中农业大市宜春的试点已颇显特色和代表性。
通过探索镇村联动,江西致力于形成“乡镇主导、农民主体、土地运作”的镇村建设自我发展良性机制,同时为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创造条件,打通基本公共服务到镇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
镇村联动强化集镇的城镇功能
记者调研发现,早期的城镇化试点多为异地安置,即结合征地与社区建设的城镇化。如,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将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在县城规划建设民族新城,对搬迁过来的生态移民给予买房补助。还有一种城镇化是让农民集中“上楼”的同时保留其户籍和土地。如,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将村庄整合进新型农村社区,入住社区的农民成为“带土地的市民”。
而江西宜春等地的城镇化探索则是一种典型的农民家门口的就近城镇化。2013年6月,宜春市选择19个示范镇试点镇村联动,将其周边1公里左右范围内的96个村庄纳入联动范围。通过大力推进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集镇的城镇功能,强化经济发展基础,以带动周边村民就近实现城镇化。
“以集镇为核心、辐射周边卫星村的发展模式,是宜春市对新型城镇化的一项新探索,较符合城乡一体化的内涵,能有效避免城镇化带来的‘城市病’‘农村空心化’等问题。”宜春市市长蒋斌介绍,与农民弃土离家迁入城市、重新适应新环境的城镇化不同的是,镇村联动让农民“不背井、不离乡”,在集镇、中心村等小微居民聚居区就能够实现非农化就业、社区化生活等大部分城镇化目标。
距离宜春华林山镇1公里多的艮山村是个有400多人的小山村。村民熊经玉回忆起以前村里的脏乱差,不胜感慨:“房屋乱搭乱建,溪流垃圾堵塞,路面坑坑洼洼、污水横流,晴天都得穿雨鞋出门。”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