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升级“菜篮子”
——北京“农场云”智能系统应用调查
本报记者李庆国芦晓春
北京市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实施以来,以北京市农业局的优势技术资源为依托,利用“农场云”智能系统,在京郊打造了一批优质安全农产品供应基地。近日,记者在北京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北菜园”),就亲身体验了这一数字化全景展示、智能化生产管理、通过数据实现科学决策的“农场云”智能管理系统。
“品质不高+产销脱节”,农场云让蔬菜生产转型
北菜园位于延庆县,主要从事有机蔬菜和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加工、销售、配送等业务,拥有有机种植基地470亩,并在海南建有有机供货基地。
每年的6、7、8月份是蔬菜生产的旺季,但是在2013年以前,这几个月并不意味着北菜园能赚个盆满钵满,而是要想方设法应对蔬菜积压卖不出去的棘手难题。
“每天合作社产出1.8万斤蔬菜,能卖掉五六千斤品相好点的,剩下的就廉价处理。即便这样,每天还是卖不完。像西红柿很容易烂。”北菜园理事长赵玉忠向记者描述了当时的蔬菜积压情形,而后果是“不仅损失很惨重,而且周边村民对合作社的印象很不好”。
是什么原因导致农产品出现了积压?“一方面,是种植户们在观念上总是认为产量越高越好,却不太注重品质。”赵玉忠认为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合作社各部门沟通环节不畅,种植与销售不匹配”。
具体讲就是,因生产部门和销售部门一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工具,导致销售部门不能精确了解合作社的排产计划和每种作物的采摘期、预采量信息,无法根据地里的农产品生产情况提前制订精细的销售计划;而生产部门也不清楚销售部门的合同订单量,不能按需排产。结果是,北菜园走入了“以产定销”的尴尬境遇。
品质跟上不去,赢利步履维艰,北菜园的经营困境倒逼着管理者痛下决心:不仅要从质量上下功夫,做优质农产品,更要扭转过去种植与销售环节相脱节的态势,变“以产定销”为“以销定产”,实现优价。
解决农产品的优质和优价问题,是农场云系统的终极目的。2013年下半年,北菜园合作社开始应用农场云系统。两年来,踩着“云”经营的合作社有了明显的起色,赵玉忠进行了数据对比:“2013年合作社农产品销售额为480多万元,2014年实现了翻番,销售额达到了1180万元,今年预计会达到2400多万元。”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