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沙坝村:绿水青山鲜桃香鸡鸣牛肥唱新曲
2015-07-25   来源:郑州农批网  作者:蝴子   字体:【 】  浏览:41次   评论:0

震后7年弹指一挥间,北川大地从一片废墟中涅槃,如今处处新绿盎然,生机勃勃。

紧邻老县城四川北川县曲山镇的沙坝村,地震时全村房屋被毁,四组整体被埋。如今的沙坝村却丝毫看不到昔日的伤痕,羌风浓郁的恩达羌寨,每幢新居上面都飘扬着一面鲜艳的国旗。经地震摧毁的田园,如今被整理成层层坡台,种上的猕猴桃已挂满诱人的果实,就连那不适宜耕种的灌木丛中、山峦怀抱里,也有幢幢鸡舍、牛圈错落而立……沙坝村人用布满伤痕的双手,在原本狭小的空间里创造着更大的舞台,抒写着令人惊叹的财富故事。

这里仍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一进沙坝村,宏伟的寨门上“恩达羌寨”四个大红字十分醒目。当地人解释说,“恩达”羌语意为“神仙居住的地方”,由此可见沙坝村村民对故土的美赞。

的确,这里的人曾经过着神仙般的生活。沙坝村离曲山镇仅两三公里路程,清澈的湔江从老县城穿过,再经沙坝村流走,仰头望不到顶的青山,常年云飞雾绕,震前,沙坝村村民近可耕种几分自家的地,远可采摘丰富的山珍到城里卖。

然而,这样“神仙”般的日子被一次特大地震摧毁。重建时,沙坝村人没有跟随县城迁往异地安置,而是留了下来。

2010年,沙坝村灾后重建完成,70多座各自独立的碉楼式建筑,错落有致地分布在一块相对平坦的坝子上,一年四季绿树环绕,鲜花簇拥。7月初走进羌寨,家家门前的李子树结满果实,伸手可摘。商店、茶屋、餐饮、农家乐等随处可见。

因地震遗址带来的旅游热,让恩达羌寨也成了游客的必选之地。长期在外做生意的杨中艳看到其中的商机,回乡成立了恩达旅游专业合作社,组织本村人搞起乡村旅游。利用湔江的激流,沙坝村人搞起了漂流探险,时下该项目正受热捧。

“最火的一天门前车满为患,我一家光旅游收入就达4000多元,现在政府正在修通曲山镇绕城至九黄线的公路,一旦与九寨、黄龙相连,我想来耍的游客会更多。”老杨欣喜地说。

村两委挑起产业振兴的重任

沙坝村很小,只有4个村民小组,原本人均不足5分地,加之地震破坏,灾后重建又占用一部分,耕地资源就更加稀缺了。“二组的地用来重建了羌寨,四组耕地全被掩埋,经调配,人均不过3分,加上3组的地,全村不过200多亩。”村支部书记余志丽说。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村民永远富不起来,村子将会越来越萧条,花大笔钱搞起的灾后重建也将失去价值。

于是,2013年初,村里把剩下的那一两百亩地统筹起来,种上了红心猕猴桃。基地就在恩达羌寨上方,经过整理,荒芜的坡地变成梯田式果园。谁知,当年7月一场洪灾不仅冲毁了沿河重建的一些民居,还冲毁了猕猴桃基地。

危难中,四川省农业厅给予了雪中送炭的帮助和扶持,将沙坝村确定为“联村帮户”和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重点帮扶对象,不仅给予了50余万元的项目资金,还多次组织专家来到沙坝村作技术培训和指导,沙坝村的猕猴桃产业才又恢复元气。

后来,村里成立了恩达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跟村民签订了合同,除每亩每年保底给付300元现金外,村民还可以按股分红。如今,满园猕猴桃全部攀上了钢丝网,部分已经挂果。

村民自寻出路发家致富奔小康

二组虽然没了地,但并不是都失去了生活的希望,一部分人经营起乡村游,另一部分人搞起了养殖业。就在猕猴桃基地旁边,一个用鸡粪发酵制作有机肥的工厂正在建设。

“建成后,这些肥料是种猕猴桃的好东西。”忙着干活的村民说。离这个工地二三十米远的山坡上,几幢鸡舍掩映在灌木丛中。

2012年,二组张良、邓成义等6户村民户均投资10万元,成立了天酉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起了这些鸡舍,目前存栏土鸡8000只。去年,合作社出栏土鸡4万只,卖了200多万元,除去前几年所有的成本,每户净赚了两三万元。

绕过一道弯,两幢牛舍呈现眼前,院坝里,几位工人正在将青草、玉米面和酒糟搅拌成饲料。这便是沙坝养殖专业合作社,由杨燕、易飞等二组5户村民和四组的邓胜义组建。

合作社负责人杨燕研究生毕业后在成都一家公司当白领,后来发现家乡生态条件良好,便滋生了生态养殖带富乡亲的念头。“我们目前存栏240多头,规模虽然不大,但我们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饲料的特殊,其中一个重要成分是山上纯生态的青草,每天请人上山去割,这就保证了牛肉的优良品质,因此市场上很抢手。”她说。

责任编辑:杜兰萍
Tags:沙坝村 水青山 牛肥唱 责任编辑:蝴子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别让卖粮难 伤了农民心 [下一篇]宁夏惠农:每斤枸杞115元是否有点..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