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蛙成就桃米村灾后重建奇迹。(资料图片)
夏季是桃米村最热闹的时节。旅客们来到这里,一定会在夜晚时分举着手电筒,穿着雨鞋,去看看桃米村最著名的青蛙。蛙声一片中,仿佛在听一场“湿地吹奏会”。这时,讲解员会适时解说每种青蛙的特点,旅客可以在玩乐和学习中,体会生态之美。
桃米村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这个充满生机和趣味的乡村,曾在1999年的“9·21”大地震遭受重创。谁能想到,带来一片崭新图景的竟是河塘里一只只不起眼的青蛙,而这一切则源自一对记者夫妻。
1999年2月,曾任职于《天下》杂志的廖嘉展与妻子颜新珠,在埔里镇成立了新故乡基金会,旨在于关注社区营造。不料,仅7个月他们就碰上了“9·21”大地震。“当时,我们就住在附近,差点被压死。”劫后余生,让廖嘉展对埔里有了特别的感情,更想抚慰这片受伤的土地。
青蛙变王子
那时,地震带来的心灵伤痛和产业没落让桃米村陷入了重建的重重困难。在村民眼中,桃米村是“连鬼都不愿意来的地方”。面对困境,廖嘉展开始一边整合社区资源,一边思考桃米村的出路。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元素——青蛙。
桃米村生态资源丰富,单青蛙就有23种,占台湾原生种蛙类的80%,这让廖嘉展眼前一亮。“何不以青蛙为卖点,发展观光旅游业?”对于廖嘉展的提议,村民们普遍质疑,不相信自己可以过上“拿着麦克风就有饭吃”的日子。
为了让村民信服,廖嘉展请来台湾农委会特有生物保育及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们做起了生态物种调查,也邀请社区年轻人一起参加,让他们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的故乡。通过这种方式,廖嘉展培养出了30位讲解员,并在试营运后,拿到了第一笔靠解说获得的收入。
在试运营阶段,廖嘉展依靠基金会本身的影响力,通过社会网络和友好团体进行推广,吸引了更多人来桃米村欣赏“青蛙王国”的魅力。
随后,许多村民的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各种民宿涌现而出。目前,桃米村共有30家民宿,民宿的主人有的曾是讲解员,也有从城市回来的年轻一辈。看到这样的景象,廖嘉展感到欣慰:“青蛙让桃米变成了一个让人想回来的地方。”
不仅如此,桃米村的青蛙还延伸出了一条产业链。走在村巷里,随处可见青蛙雕塑和手工制品,连洗手间也被命名为“公蛙”和“母蛙”,备受游客喜爱;以桃米村为原型的3D立体动画电影《桃蛙源记》,讲述了青蛙家族寻找桃花源的故事,更拓宽了桃米村的知名度。
据统计,目前依托观光休闲产业,桃米村的年收入约为1.3亿元新台币,这是桃米村过往任何一项传统产业无法比拟的。用廖嘉展的话说,青蛙已经成为桃米村不折不扣的“老板”。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