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开启“强势模式”保护草原,生态保护委员会可以叫停大项目
在这里,生态是最大的民生(行进中国·改革故事)
本报记者 吴 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这里不仅有完好的天然草原,还分布着森林、水系、湿地等多种生态资源。在生态行政体制改革中,锡林郭勒盟成立了生态保护委员会,各旗县市(区)也相应成立了生态保护局,共同负责全盟生态保护监管和重大项目立项前的审查把关工作。全盟的草原生态保护工作,开启“强势模式”。
生态工作由一个部门牵头
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土地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可利用草场18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草原面积的1/4,生态系统类型复杂多样,是我国北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近年来,当地相继实施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水域和湿地保护工程、宜居城镇与和谐矿区建设工程等生态保护建设“四大工程”,全盟草原生态环境总体好转。但草原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草原退化沙化趋势在一定区域内仍未根本扭转,发展方式粗放、超载过牧、过度经营仍未得到有效控制。
今年3月,锡林郭勒盟生态保护委员会成立。委员会对全盟生态保护工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指导,并履行草原征占用审批职能,负责对农牧、林业、水利、环保、国土等部门生态资源行政执法及草原森林植被恢复、土地复垦、矿山治理等监督检查。委员会还负责对重点生态违法案件进行综合执法。
“过去很多项目是领导拍板,‘先上车,再买票’。如今,一个项目的审批,首先要经过生态专家组评审,才能进入下一步的部门会议讨论。生态不达标,连上会的资格都没有。”生态委一位干部告诉记者。
目前,锡林郭勒盟有草原生态执法人员584人,牧民管护员1102人。今年还将从大中专毕业生中招聘1000名农牧区生态防护员,充实基层力量,形成盟、旗县市(区)、苏木镇(场)、嘎查(村)四级管护网络。
任何项目不能触碰生态红线
今年,锡林郭勒盟将基本草原、林地、水域、沙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脆弱区等划入生态红线,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生态环境治理能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