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暑假来临,总会有一些留守儿童千里迢迢来到城市,与他们久别的父母团聚,从而被形象地称为“小候鸟”。飞进城市的“小候鸟”们过得怎样?记者对此展开调查。
无奈——
妈妈想补偿有点难
450多公里,这是从北京到河北邯郸的铁轨长度,也是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赵海丽夫妇与8岁儿子小樊之间的距离。“没办法,孩子要上学,我们得打工,只能分开。”
暑假孩子来京,是难得的团聚。妈妈赵海丽很想做些补偿,早就设想了很多出游计划,“带他去公园转转、游乐场玩玩,有机会也去博物馆看看……”但迄今为止,计划未能全部实现,“他爸爸视力不太好,我也确实脱不开身。”
小樊的到来,让他们打工的这家40平方米的按摩店,又多了一位新“员工”。“老板人很好,允许我们带孩子来店里,很多老板是不允许这样的。”赵海丽很是感激。
推开贴满各种广告的玻璃门,店里仅有的一张小茶几上面,放着按摩用的膏剂、修脚用的工具,还有小樊的暑假作业。“每天固定学习两个小时,其它时间小樊会自己玩。”赵海丽说,“店里生意还行,我们都忙,即便在身边,很多时候也顾不上孩子。”
匆匆——
城里的时光有点短
同样是“小候鸟”,与小樊相比,按摩店的隔壁,家里开手工水饺店的小贾要幸运很多。因为每次奶奶都会从老家唐山陪9岁的小贾一起来京。“他爹妈都那么忙,我不来孩子谁管?”
邻里之间,小贾的奶奶有时也会帮着照看一下小樊,两个孩子也会在一起打羽毛球、玩电脑游戏。“不过说实话,两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并不多。”小贾的妈妈齐辉烨说,“孩子们互相认识需要时间,他们在北京也就呆一个月,刚能玩到一块就又得分开,时间太短了。”
时间确实有点短。不光孩子和家长们觉得短,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也觉得短。
“我们街道和社区对‘小候鸟’来京一直非常关注,特别希望能给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北京市双井街道垂杨柳东里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谭雅丹说,由于每个孩子来京的时间不固定,孩子家长的居住地也不固定,“有时当我们找到孩子的时候,他们都快走了。”
据记者了解,由于“小候鸟”在京停留的时间短暂,行踪又不好掌握,以前一些专门为他们提供服务和帮助的社会组织也只能无奈转型。
温暖——
爱心与关注从未远
8月19日,江苏无锡崇安区广瑞一村社区人员组织“小候鸟”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新四军六师师部旧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第二故乡人民抗战史,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像这样的活动,社区每年暑假都会组织几次。
“每次放假前,我们都会跟社区里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打招呼,问问他们孩子来不来?什么时候来?”谭雅丹说,只要是街道和社区组织的活动,都会在自愿的前提下,把“小候鸟”一起纳入进来。“假期开始后,我每天还会在自己分管的片区转转,只要碰到了新来的孩子就会通知。”
美德故事会、警营小战士、文明观察员……今年暑假,双井街道组织了15项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面向包括“小候鸟”在内的所有区内孩子开放。通过“掌上双井”微信平台,孩子和家长可以在手机上自由点击选择。
“里面很多内容,孩子在老家都没接触过,参加这样的活动对他是一个锻炼。”齐辉烨说。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