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陈立新:新农村建设的“领头雁”
2010-09-08   来源:云浮农批网  作者:幻月魅影   字体:【 】  浏览:61次   评论:0

蜿蜒的南运河畔,别墅错落,古街生情,小桥流水,荷塘飘香,文化广场笙歌曼舞,乡村校园花团锦簇,公共设施成龙配套,这里的农户家家住着别墅楼,这里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5万元……一个接一个的美景,一个接一个的惊喜,在这里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画卷。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模范村委会”“全国文化典范村”“天津市明星小康村”——静海县双塘镇西双塘村。 是什么原因让西双塘人过上了好日子、走上了小康路、改变了过去“一穷二乱”的旧面貌?老百姓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奥秘,“一靠党的好政策,二靠有一个实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好书记”。这位群众公认的好带头人,就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自强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乡镇企业家”——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立新。 带出一个公正为民的好班子 陈立新是土生土长的西双塘人,今年59岁,小时候从运河担水压弯了腰,由于当时家里穷没有及时治,落下了一个脊柱严重弯曲的终身残疾,但天生好强的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发誓一定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凭着超强的毅力和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的精神,他闯东北、下山东、跑上海、扒过车、扫过煤、贩过菜、办过商店、开过工厂,由于他肯吃苦会经营,很快成了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裕户、企业家。 “父老乡亲这么信任我,我就得对得起全村老少,对得起西双塘。”这是陈立新在1990年3月党员推选他当村党支部书记时的感言。 他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当时的西双塘是县里有名的穷村、乱村,连一个企业也没有,破旧的房屋,泥泞的道路,村里偷盗、赌博的特别多。但他憋足了一股劲,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改变村里落后的面貌,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带领两委一班人,舍小家为大家,没黑没白干,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让西双塘走上了一条三个产业全面发展的富民强村路。 “做梦也没想到过上这样的好日子,让我说,有一个好班子,有一个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的好支书,这是西双塘大变样的主要原因。”在西双塘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党员梅国才道出了真心话。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班子强,一强百强”。多年的实践让陈立新悟出了一个理,发展的好坏,关键在干部、在班子。西双塘取得的每一次发展,离不开党组织的坚强领导,离不开“两委”班子的率先垂范。新的历史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要保持西双塘这杆大旗不倒,就必须强本固基,进一步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凝神聚气。 “党员要知道自己是个党员才行,能看出自己是个党员才行。”他们主要采取了三招。一是建章立制。制定“党建百条”、干部廉洁自律“十不准”、“三不三带头”等制度规范,每个党员统一佩戴“共产党员”徽章,接受群众监督。用制度管人,靠机制办事,不乱来。二是内强素质。组织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鼓励大家提高文化知识,学习先进经验,干部要有能力才能给群众办事,不能当草包。三是外树形象。 按照“五个好”的要求,结合党员干部思想实际,搞好“创先争优”、“党员模范岗”、“党员联系困难户”等活动。20年来,干部党员一心为民,形成了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五带头”的好风气,全村105名党员没有一个掉队,大家干的是高强度的工作,拿的是低工资,群众打心眼里服气,工作也因此一呼百应。每次换届选举,西双塘没有拉票贿选的,没有串联闹事的。陈立新连任党总支书记,得票率都是100%。 “老百姓的事就得让老百姓做主。”凡是村里的大事,都按照群众的意愿去办。他们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打印成册,发至每家每户。遇有重大决策,必须经过村“两委”班子同意、25位村民代表讨论、召开村民大会通过、下发明白纸入户。“四轮驱动”让西双塘的事务决策更阳光、更透明。 “只有心里有群众,群众心里才会有咱,群众给了这个权,就得给群众办事。”这是陈立新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哪家有喜事丧事,村干部都要到场;哪家有重病人,村干部都要探望;哪家生活有困难村里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哪里有困难、重活,哪里就有党员干部们的身影。今年4月,村容综合整治需要对护村河进行清淤。据测算,如雇用施工队需要半个月,工程费需50万元。村干部们决定由党员带头自己干,每天早晨4、5点钟就自觉来到护村河。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动了群众,350名在家的村民都自觉来参加义务劳动,近2万平方米的工程一分钱也没花,不到一周就清理完毕。 选准一条科学发展的好路子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前些年,陈立新带领全村兴工强农、办企业上项目,昔日的“扶贫对象”一举成为全县乃至全市有名的富裕村,可他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原地踏步。他又琢磨开了:西双塘的路到底该怎么走?村里的经济怎么才能“富而思进”,更上一层楼? 党中央科学发展的号召,让他和“两委”班子为之一振:要跟上时代的脚步,必须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道路。 农业要高回报。因地制宜,确定了“区域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效益调高”,发展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的路子。投资3.5亿元兴建了占地2000余亩的现代循环农业生态园,开发原生态林圃、设施温室、渔业养殖景园、酒堡葡萄园、特色果园、植物植被、开心农场,“凤凰”养殖城景,开展观赏、采摘、垂钓等休闲活动,吸引游客体验现代农业文明,传播农业知识。 工业要高效能。西双塘是靠工业起家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全村建成大小企业17家,高峰时年销售总额7亿元,利税6500万元。“自己的孩子自己爱”。看着多年来一手扶植的企业,为集体经济积累立下汗马功劳,陈立新倍感欣慰。心底也总掠过一丝隐痛:这些企业中,有的排放烟尘超标,有的使用酸类,达不到国家规定的环保标准。污染的就是脚下这片土地,老老少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长此下去就是自己祸害自己。必须采取整改措施了。陈立新是个说干就干的人,他使出了“关、改、调”三个杀手锏。一是关了一批。横下一条心,愣是把冶炼厂等5家冒烟大户彻底关门。二是改了一批。毛革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500平方米,日处理能力500吨的污水处理厂,达到了环保要求。三是调了一批。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使电缆、橡胶等几家企业增添了发展的活力。对此,陈立新坦然地说:“咱这叫没造当代的孽,也不欠子孙的账。” 旅游要高人气。西双塘是中国国际旅行总社确定的涉外旅游村,为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和档次,他们决定“上大项目、求大发展”,农家乐、民俗游、休闲游等设施逐渐完善。截至目前,西双塘旅游投资开发项目共有7个,开发面积1300亩,总投资1.8亿元,是近年来西双塘村开发建设史上动作最大的一次。如今村中心大街整修一新,墙古瓦碧,琉璃飞檐,兽头斗拱,红灯高挂,这是为打造天津民俗旅游第一村而建成的古式风情一条街。以旅游业为龙头,村第三产业飞速发展,已经占到全村经济的43%。近年来,共吸引17个国家的5万多名游客来这里观光。 发展要敢创新。选准能保证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好项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西双塘有6000多亩耕地,人均5.3亩,这在天津郊县来说可谓“资源丰富”。他们在创新经营模式上下功夫,在向土地要效益上做文章。2009年,天津摩力达公司想租用村里2000亩地建设农业生态园。陈立新算了一笔账:农业生态园符合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生态效益不可估量。过去村里玉米、小麦轮茬种,除去浇水、施肥、用工每亩纯收入约200多元,2000亩地总收入不过50万元。而包给开发商,每年承包费350万元,还可安排本村100个农工,工资150万元,这样每年就是500万元,是本村耕种的10倍。他与“两委”班子抓住机遇,大胆决策,在创新经营模式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至今已有7家投资商与西双塘村签署了开发建设项目,协议投资总额41.9亿元。涉及国家级老年养生园、循环农业植物园、生态休闲区等23个项目。 陈立新总说: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财路,脑子一变天地宽。2009年,全村固定资产达3.6亿元,年销售收入1.9亿元,利税3500万元。 如今,一本厚厚的《西双塘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勾勒出未来20年西双塘发展的美好蓝图。他请来规划建设方面的专家,围绕市、县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村里出谋划策,确立了新农村社区建设、现代循环农业、工业及农副产品加工、生态民俗旅游等建设重点,要把西双塘建设成天津生态民俗旅游第一村、现代循环农业示范村和中国北方新农村社区建设先导村。 追求一个共同富裕的好理念 陈立新始终有一个追求:“要让家家户户都能过上好日子,新加坡嘛水平,西双塘就要达到嘛水平。”是他带领父老乡亲选择的发展道路,集体经济、共同富裕、全面发展。 “群众想什么、盼什么,干部就得琢磨什么”。随着事业的发展,集体经济实力壮大了,人们兜里有钱了,身为当家人的陈立新深深感到:“农村要实现现代化,就必须彻底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升生活品位。”村里有了钱,不是花在比阔气讲排场上,也不是用在重奖干部上,而是完完全全用在造福乡亲们的事业上。 住房差。他带领大家扒了土房盖砖房,扒了砖房盖楼房。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让全村300多户全都住进了二层小洋楼,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5平方米。2009年7月,又投入1300万购置了环保锅炉,将过去一家一户的土暖气,改造成全天候统一供暖。村民们高兴得合不拢嘴:“不用自己动手烧煤烧柴,热气从早到晚扑脸,城里人享受的,咱也享受上了。” 环境差。村里就建花园,修荷塘,栽种花草树木,修建了30公里的水泥路、3万多延米的地下管道,安装了400盏新式路灯。修建了园林式垃圾处理场、水冲式公共厕所,组建了环卫队,将1100万投在了加强环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变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 上学难。村里在教育上加大投资,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出台一系列鼓励措施:学龄前儿童教育免费、中小学费用村里全包、考上大学有学习补助。去年,投资800万元、能容纳15个教学班的新校园投入使用,孩子们在设施一流、繁花似锦的新校园快乐成长,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九年义务教育。 养老难。村里实行行政管理集体化、企业经营市场化,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一律实行上班工资制,月工资平均1700元;按人头领取粮食、副食品;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每人每月能领到300元的补助;60岁以上的村民,每人每月补助200元;70岁以上村民,每人每月能拿到260元的养老金。隔三差五,华隆集团院内都要热闹一番。村民们排起了长队,个个笑逐颜开。他们是来这里领取东西的。“今年蒜贵,村里还给大伙儿分蒜哪。一年到头,米、面、油、鸡蛋、月饼、粽子什么都分,还得说咱村的领导想得周到,生在西双塘就是幸福。”分到东西的何瑞岭老汉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感。今年80岁的张绍芳老人高兴地说,“自打1993年以来,除平时外,年年过年过节都集中分东西,最多的一次分了53样儿,一个人的东西就值一千好几,还给俺们60岁以上的老头儿、老婆儿发新被子,过年每人做了一件华服。我几十年都没换过被子,这回穿的、盖的里外三新,要不是陈书记,哪能享这样的福!” 文化薄。他们就建阵地、组队伍、搞活动。“物质富了不算富,精神富了才真富”,已成了陈立新的一句口头禅。配合“文化兴县”战略实施,狠抓农民素质提高、农村文化活动、精神文明创建。多年来,村里先后拿出800余万元兴建了文化广场、文化园、影剧院等设施,成立了业余河北梆子剧团、歌舞团、威风鼓队、秧歌队和腰鼓队,文艺队伍近500人。今年5月31日,“西双塘杯”广场舞大赛在村文化广场拉开帷幕,全县15个乡镇的30支演出队伍共1000多人同台竞技。之后,天津市第六届农民艺术节开幕式又在这里举行,西双塘已经成为全县乃至津郊大型群众性文化活动交流的平台。 “中秋团圆宴”是全村老百姓大团结、大交流的传统节目,已举办了13年,如今成了村里的文化品牌。每逢农历八月十四的晚上,全村男女老少在文化广场欢聚一堂,邀来十里八乡的亲朋好友,听歌赏戏,吃月饼,叙亲情,谈发展。去年,1120口人的小村,参加聚会的就有6000多人,在欢歌笑语中凝聚了民心民力。 “两委”班子贴着群众心坎做工作,村民心悦诚服。2009年对西双塘人来说是锅满盆满的一年,人均纯收入达2.3万元,是当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倍。西双塘真正走上了一条名副其实的全面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彰显一种无私无畏的好品格 陈立新在村党总支书记的位置上一干就是20年,始终怀着满腔的热情,全心全意为西双塘谋发展,尽心竭力为父老乡亲谋幸福。今年村“两委”换届,他又连任村党总支书记,而且全票当选村委会主任。如何成为老百姓信服的带头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吃苦在前、严于律己、一心为民、敢闯敢干的人格魅力,给出了一个响铮铮的答案。 打铁先得自身硬、时时想着老百姓、事事为了老百姓,是对陈立新工作的真实写照。创业初期,他不惜血泪,事业有成,他不改本色。他说:“作为一名党的最基层干部,我没有特权,最大的责任就是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有人说:选择了大山,就得面对盘桓的石栈和威耸的山巅;选择了大河,就得面对拱伏的暗礁和汹涌的波澜。陈立新认为,自己当这个书记,就要上对得起组织与领导,下对得起全村老百姓。小到盖一个公章,大到洽谈上亿元的项目,他都觉得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作为一个年近花甲的残疾人,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村上23个施工工地都要转一遍。有时夜间两三点钟还出去查岗,越是刮风下雨的天,越要到工地去,他说这样自己心里踏实。 “人活一辈子,要看为了什么?如果为了金钱,我倒青菜、跑业务、干企业时赚的钱足够三辈人花的,当你生活比较富足的时候,能帮别人一把,是我最快乐的事。”这是陈立新在一次劳模大会上的发言。不错,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本镇李靖庄村一农民因患重病无钱医治,瘫痪在床,一家四口人生活没有着落。陈立新知道后出资为他家盖起了三间新砖房,并连续四年提供生活费及医疗费6万多元。当他看到报纸上南开大学学生因家庭困难上不起学时,立即拿起电话与学校取得联系,与来自外地的6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无偿资助他们10余万元的生活费。汶川地震时,他个人为灾区捐款3万元。多年来,陈立新用于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的款项达32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20人。 西双塘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集体经济实力很强。随着各建项目的发展,搞工程的、搞承包的、谈项目的纷至沓来。作为当家人,陈立新手里的权力不小。但他很清醒,权力是群众给的,必须用来为群众办事。他常警醒自己和班子成员: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要洁身自好,算好经济、政治、自由、幸福、人生、亲情、生命“七笔账”,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20年来,他没拿过一分钱的工资,没要过一分钱的奖金,不抽烟、不喝酒、不进舞厅、不高消费,严格要求自己,大家表示感谢送给他的礼品,凡推不掉的,他全部交给了集体。 谈到当好当家人的感受时,陈立新感慨地说:“只要你有一种干事业的精气神,一心为公,一碗水端平,说话才灵,群众才跟你走。”这就是一个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胸怀。 陈立新的身份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农民,他的身份又不简单,一个做了20年基层党支部书记的“领头雁”。他用超强的意志挑起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担,立志把家乡建成天津乃至全国最优秀、最美好、最幸福的村庄。 “御水腾虬”,正如西双塘村口牌坊上的题联那样,我们祝愿这条龙乘着天津大发展的东风,飞得更高更远。

Tags:陈立新 农村建 责任编辑:幻月魅影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省城北区大力.. [下一篇]农发行新增1167亿贷款支持农村基..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