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世居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的老者坦言:过去我住在县城,感觉上还是农村,还有人不断往县城跑。现在我仍然住在县城,感觉是在大城市,可人们不断往农村跑找乐子。啥原因啊?“一城两区”建设见效了,说心里话,短短两三年,变化大得不得了!
其实,这位经历过新旧时代的老者所言正是代表了民和40万人的共同心声。笔者采访民和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也验证了这一点。的确,民和真的变了,变得大气变得时尚变得妩媚变得如诗如画———
大理念创造东部新城景观
夏日的清晨或傍晚,当笔者徜徉于川垣新区宽阔的大道或休闲于假日广场亦或漫步于旧城小游园民和大桥,都要禁不住感慨,民和变了。民和新型的现代化县城将更具雄伟气派,川垣新区的小区开发真称得上是青海东部一座发展的丰碑!
川垣新区,画在中国的版图上或者称其为中国的开发区,实在是太小了。但对于民和人而言,这是大理念,大思维,大手笔。
中共海东地委委员、民和县委书记赵雄曾言:“民和是青海省的东大门,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关乎着青海东大门新形象的树立。因此,我们在城市建设上注重体现民和特色、突出时代感和文化底蕴,始终贯穿‘新区体现水平、旧城体现繁荣,努力打造青海东部魅力城市’的理念,在新区建设上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科学化建设。这一点我们三届县委领导的看法是一样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设想,川垣新区的建设更彰显以人为本,更趋向现代化。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13.5亿元,相继完成了川垣大道、川垣一路、川垣二路、三路道路与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工程;新建党政机关及其它部门的20余幢办公大楼现已全部投入使用;新建了公共休闲的假日广场,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明达商城,投资2亿元的商业步行街,修建商铺1万多平方米;还有疾控中心、二医院并配备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平兴花园、广馨花园、明珠雅居、海鸿花园等8个住宅小区相继建成,共修建住宅楼92幢、3600套、36.1万平方米,入住率达98%。2009年共开发建设住宅小区6个,开工建设住宅楼57幢26.5万平方米。已竣工38幢,17.9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18亿元。今年开工建设住宅小区5个,总投资达5.5亿元,并完成投资1.6亿元。同时,新区的绿化生态建设也凸显“一街一景、一路一品”的城市园林特色。川垣新区已经成为青海东部城市建设的新亮点。
旧城区的改造凸显了旧城体现繁荣的原则。针对过去市政设施滞后,道路狭窄,交通拥挤,脏乱差严重,人居环境不佳的局面,累计总投资3.5亿元,实施完成了西出口大桥、山城红崖区域综合治理、巴州河河道治理、山城小游园、北大街拓建、旧城主街道整治及“穿衣戴帽”工程、县城垃圾处理场、新下集商贸城、市政道路给排水工程、县城西出口道路整治、胡同道拓建等工程。目前胡同道景观大道正在建设,县城第三水源工程已完成净水厂主体工程,33.68公里的输水管网已完成25公里。县城污水处理厂已完成18.8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土建及设备安装等工程,现进入试运营阶段。从而使城镇功能不断强化,城镇品位不断提高,人气不断旺盛,城区面貌焕然一新。为打造魅力城市,提高县城亮化程度,投资560万元对旧城区大通道(即东西大街)两侧建筑物和川垣新区建筑物全面实施了亮化工程,共亮化47 幢建筑物,1处广场,40.8万平方米,达到了特色鲜明,点线交叉,动静结合,错落有致的亮化目的,较好地塑造了清新整洁,舒适优美,文明靓丽的县城形象。同时,完成了川官公路沿线五个集镇街道综合整治工程和古鄯、官亭、马营三镇生活垃圾填埋场工程。今年,投资700万元对古鄯等七个建制镇进行重点改造。使集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特别是旧城胡同道的改造力度最大。胡同道是连接新旧城区的咽喉。历史以来,这里道路狭窄、交通拥挤、房屋破旧,成为制约新旧城区联动发展的"瓶颈"。为了从整体上改善县城形象,提升县城品位,完善中心城镇功能,改善投资环境,共投资5330万元,其中,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贷款3490万元,争取国家专项资金1840万元,拓建道路宽度24米,红线宽度36米的Ⅱ级标准化城市主干道,为121户拆迁户进行安置,共拆迁房屋2.06万平方米,搬迁坟墓875棺,迁移高压电杆37根,改造天然气管道1.8公里,自来水管道1.8公里,拆除电信、联通、网络等线杆112根,埋设管道1.8公里。为了使新建的胡同道成为亮丽景观,目前正在加紧建设景观大道,修建休闲人行道和文化墙,雕刻反映民和历史文化如喇家遗址、马家窑文化马场类型彩陶、土族纳顿等历史文化景观以及万亩桃园、西沟瀑布、七里寺等自然景观。并石刻古人咏赞民和的诗词、今人颂民和的《民和赋》、《桃花赋》等,预计10月底将全部完工。届时这里不但成为新区旧城协调发展的大通道,而且将成为民和一道最为靓丽的休闲览胜风景线。
大思维托起河湟谷地农民增收的希望
毋庸置疑,随着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的喇家遗址天下第一碗面的发掘,早在4000年前,民和河湟流域不但有大量人类活动,而且农业的发展程度之高可见一斑。故有人说:只要地球上有人类生存,农业就是永远不落的太阳。的确,时至今日,农业仍然是民和经济的命脉。不但如此,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深入推广,农业已经向高精尖、规模化、产业化、设施化、园区化现代大农业方向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真正托起了河湟谷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俗话说:七月流火流金,八月瓜果飘香。可是在三九寒天的二月,你怎么也想象不到能吃上新鲜的西甜瓜。可这是眼见为实亲口所尝的事实。笔者就是在这样的季节来到有民和县农业园区核心示范园马场垣乡金星村的“民和县高原优质设施果品示范园”采访,在村中心公路以东一片占地近千亩的200栋现代冬暖式温棚,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镜面似的反光来,非常耀眼。笔者弯腰进入路边第一个温棚,见7社农民魏玉忠和他的妻子正忙碌着务劳西甜瓜。得知笔者的来意,他的话匣子打开了:“我两口子承包了5个大棚,其中今年种上了2个棚,一个7分地大棚的菜瓜收入了1.3万元,这个9分地的大棚第一茬西甜瓜收入了2万多元,现在是第二茬,春节前后上市,到那时价格比现在好,一斤可能要卖到七八元,估计收入不下3万元。”笔者问他往年种小麦收成如何,他立刻回答:“这样的收入往年是不能想的,也无法比。这就是农业园区的好处……”
马场垣乡党委书记杨发胜激动地说:“金星村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村,2008年10月村里开始筹建优质设施果品示范园区,边建边种,主要种植西甜瓜、草莓、西红柿、辣椒、菜瓜等,农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到2009年10月完成了一期工程,建造了近200个棚,占地400余亩,而且,这200个棚的运作模式由合作社牵头,把地流转过来,整个形式就是由老百姓自己种和外面人来承包,在销售上紧紧依靠合作社这个平台进行运作,现在园区经济发展形势喜人。今年以来,为了加快发展步伐,县上、乡上充分发挥‘瓜果之乡’的优势,重新打造‘青海果盘子’,发展一些稀奇、优质的果品。现在有些大棚已经试种了雪桃、油桃、红提、枇杷、大果樱桃、草莓等优质新品种。下一步我们要加大推广力度,争取实现年生产优质果品1000吨以上,经济收入可达1500万元以上,单栋温室果品年收入可达3万元以上的目标。”
农业园区几乎涵盖了民和的全部农业,而且如优质设施果品示范园、旱砂西瓜基地、全膜覆盖基地在最短的两年时间已成为全省的金名片。
“真没想到,我在转导生活了一辈子种玉米还能收获,可是人家技术人员跑了七、八趟劝我,没办法就种了9亩。眼不见不知道,这全膜覆盖玉米长这么好,真是高兴得连瞌睡都没有了!”民和县转导乡前坪村肖家社78岁高龄的农民韩金彪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抚摸着绿油油的玉米叶告诉笔者。社长马学礼更是兴奋地抢着说:“往年我们这里小麦最好的收成也就是300来斤,玉米就没熟过。我家里爷父三人种了7亩,收获了11000多斤,收入了7000多元。给西宁的亲戚送去玉米棒子时,亲戚们根本不相信在转导干旱山区能种出又大又粗的玉米来。”
这是民和县推广被称为“旱作节水”项目的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的一个万亩片上的情景。正因为这样,民和县也把这项新技术称为浅山旱地惟一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惠农项目。其推广发展的力度可想而知。2008年推广了7000多亩, 2009年推广了7.67万亩,今年一下子达到20万亩,占全海东地区的50%。
县农业局副局长马成忠告诉笔者:“今年全县推广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20万亩,其中全膜覆盖玉米15万亩,全面覆盖马铃薯5万亩。今年雨水广盛,玉米、马铃薯长势良好,预计可实现纯收入1.69亿元,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485元。而且,全膜覆盖玉米亩产鲜草5000公斤(干草1500公斤),15万亩全膜玉米可产鲜草7.5亿公斤(干草2.25亿公斤),可解决15万头牛和60万只羊一年的粗饲料,一年可积攒有机肥100多万方,从而带动养殖业和循环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牧联动、草畜结合,为农区畜牧业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子。”
跨世纪以来,作为青海高原的农业大县,民和县委、县政府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狠抓特色农业的发展,积极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园区化建设,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扩大特色产业规模,特色农业主导地位已经形成。冬小麦、全膜覆盖玉米等优势作物、优质马铃薯、杂交油菜、精细蔬菜、制种、规模化生产不断扩大,全县特色农作物占到总播种面积的78.5%以上。
特别是近年来,为了拉动农业特色产业,按照省委打造“河湟特色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和海东地委“建设全省最大的菜篮子基地和集散中心”的战略布局,于2008年开始建设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总面积27.95万亩,总投资51051万元,计划按照“一区多园,点状分布”的建设模式,利用三至五年时间,努力建设一个集实用人才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展示、研究、开发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建设优质设施果品示范园、花卉栽培示范园、蔬菜制种示范园、生态林苗木培育示范园、生态养殖示范园、农作物秸秆综合加工示范园、生态休闲示范园等7大核心示范园; 辐射川口、马场垣、巴州、隆治、西沟、古鄯、总堡、李二堡等8个乡镇34个村,建设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技术示范基地、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常规蔬菜制种基地、杂交蔬菜制种基地、旱砂西瓜基地、杂果经济林示范基地、标准化规模养猪基地、獭兔养殖基地、肉牛养殖基地、亚麻蚕豆生产基地、肉羊改良基地等12个辐射基地。2009年完成投资17318万元,年产经济效益6669万元。着力发展优质无公害果蔬、花卉苗木繁育、特色农产品加工生产、特色养殖业,努力将园区建成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的示范基地,现代科技的辐射源,成为全县乃至全区、全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样板,积极引领全县农业向区域化、专业化、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转变。同时,在沿黄河一线发展沿黄立体农业,依托黄河谷地3万多亩水浇地发展设施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大手笔描绘高原新兴工业基础材料基地的未来
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如今农业稳固了,可基础工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淘汰的边缘。过去一二十年民和搞工业,吃尽了苦,也为民和曾经是硅铁走廊沾沾自喜过,但是也使民和的碧水蓝天变成了灰土黑天,工业经济处在低增长值中徘徊,老百姓多有怨言。
于是,民和县委、县政府领导们陷入了深深的冷思考。通过冷思维与大理念的碰撞,最后决然议定,再也不能安于现状搞小打小闹,要发展就得牺牲现有的利益,举全县之力,抢滩基础工业的大市场,搞大工业。
民和县政府副县长马全沉稳地说:“民和上马工业园区,是按照省政府确定的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合理划分,对一大批落后企业升级改造,让民和县的冶炼企业关小上大,集中生产,使当地群众享受原本的蓝天碧水的目标,充分利用我省的电力资源优势、县内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突出的区位优势,通过对原有冶炼企业节能减排搬迁改造和产业升级,着力引进大型工业项目,打造以系列铁合金、电解铝及铝型材等为主的高原新兴工业基础材料基地、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基地,成为承接‘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期间青海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提高民和县域经济的整体水平、还县城‘蓝天碧水’、改善青海东大门形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政策与信心碰撞产生出强大的力量。2006年,青海民和下川口工业区开始筹建,2007年9月26日奠基动工。经过近三年的筹建,一个新兴的高原工业基础材料基地已具雏形,成为我省重要的工业区之一。
青海民和下川口工业区规划总面积22821.3亩,规划总投资283.09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投资269.6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3.44亿元。工业区建设分两期实施,一期(2009-2015),建成40万吨铝基合金大板锭、50万吨系列铁合金、20万吨电石、10万吨电解铜、10万吨碳化硅等基础产品规模,并做好下游产品的前期开发;二期(2016-2020),建成50万吨铝型材及铝制品、20万吨电石、30万吨聚氯乙烯、30万吨烧碱、3000吨多晶硅、5万吨亚麻、淀粉、浓缩果汁、乳制品等产品规模。规划项目实施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33.7亿元,利润90.47亿元,上缴税金38.52亿元,增加县财政收入20亿元,可提供3万个就业岗位。
目前,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估、土地利用、地质灾害、岩土工程勘察、文物挖掘、产业发展布局、工业项目准入条件等相关基础方案或报告都已制定完成;工业区主干道路已全部完成;西垣道路路基工程全部完工,具备通行条件;生活用水工程主管道全线竣工通水,生产用水工程已完成前期工作。330、110千伏变电所已建成运行。电信、移动、联通基塔建设全部完成,电信公司通讯光缆已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青海省投资集团公司与兰州铁路局西部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就园区铁路专线建设有关事宜达成一致意见,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将共同投资建设物流园,现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据工业园区办公室介绍,目前开工建设或选址拟建的企业有18家,其中,文宏、乐华、德刚3家企业已开工投产,青投、兰海、湟川、明峰、鑫基等15家企业开工或准备开工建设。青投公司总投资达58.5亿元的年产40万吨铝基合金大板锭、25万吨碳素阳极基础项目正在建设;兰海公司2×2.5万KVA矿热炉硅铁项目正在进行环保设施建设;天利铝业有限公司100万吨铁合金项目、浙江天洁集团年产10万吨金属硅项目均完成征地开工建设;浙江金源集团总投资9800万元、年产100万吨水泥粉磨项目已在隆治十里河滩选定厂址准备开工;仓储物流公司、光大碳素项目、青海亿通太阳能新材料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碳化硅刃料磨料深加工项目也已准备开工;青海正兴公司年产480万吨精选煤项目选定厂址,正在编制可研报告。
我们相信,勤劳勇敢的民和人民正在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努力实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之路,突出‘一城两区’建设,再造青海东部门户新形象”这个目标努力奋斗。一个绿色的民和、生态的民和和跨越式发展的民和将呼之欲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