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技术平台铸就创新“高地”
2011-04-12   来源:九江农批网  作者:梦幻宝宝   字体:【 】  浏览:31次   评论:0

上下班时,只需在摄像头前一站,电脑系统瞬间便可“认出”你,员工实现了“刷脸”上下班。这并不是电影中的高科技场景,而是笔者近日在鲤城区一家高新电子企业中看到的。而这套神奇的“人脸识别系统”的诞生,源自于鲤城区的一场产学研“联姻”…… 引“才”就是引“财” “这套‘人脸识别系统’是不久前公布的国家重点新产品,比对速度非常快,在1秒钟内就可以完成1个人与1000个以上人的比对,在近距离、光照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比对准确率达到99%以上。”项目负责人这样介绍。 据悉,这套系统是由泉州铁通电子公司与国防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研制的,是由我国最前沿的军工技术转化而来。这一场产学研的联姻来源于鲤城区第九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2009年,鲤城区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战略合作伙伴协议,共同成立该区第九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作为“见面礼”,国防科大拿出了多项科技成果向鲤城企业进行推介,其中就包括了“人脸识别系统”。 为打通产学研合作的“最后一公里”,让更多高科技成果在鲤城实现产业化,该区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迄今为止已建成11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其中,2009年《鲤城区政府——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框架协议》、《鲤城区政府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战略伙伴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鲤城区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公共服务平台》3份协议正式签订并实施,2010年文创太阳能(福建)科技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联合建立“复旦——文创光伏电子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邀请中国工程院庄松林院士及其研发团队在文创建立我市第二个院士工作站,在上海理工大学建立联合实验室……如今,11个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已发挥作用,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研发机构开花结果。 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下,已经有数十项像“人脸识别系统”一样的高科技项目在鲤城落地开花。一个科技项目就是一股产业转型的力量,在科技项目和科技外援的推动下,鲤城高新产业产值近年来加速攀升,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已达58%,居省、市前列。高新电子信息产业,2010年实现产值33.64亿元、比增73.02%,占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比重同比提高5.35个百分点,创税3.4亿元、比增128.62%,成为鲤城区第二大产业。 既要现实“生产力” 又要未来“竞争力” “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我们是根据鲤城产业的实际需求有意识地寻找相应的‘权威’合作伙伴。既要满足鲤城目前‘生产力’的要求,又要为开拓未来有‘竞争力’的新领域市场做好准备。”鲤城科技部门负责人告诉笔者。 该区对竞争力的重视,从鲤城与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数家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中可见一斑。这些科研院所的主攻领域涉及军工、航天、微波控测等,既与鲤城当地的电子信息产业有相关,又有当地企业尚未涉足、但“垂涎”已久的新兴市场。 据了解,目前鲤城区已有不少企业通过与国防科大、三十八所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的合作走向了转型之路,如雷克、泰克等微波通信龙头企业。据泰克通信公司的总经理黄嘉鸿介绍,最近他们刚与三十八所达成了3项协议,项目涉及军工及水文监控等领域,合作也逐步由点及面,由浅入深。 “随着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三十八所与鲤城的交流越来越密切,我们的合作也逐步由点及面,由单一通信转为微波工程、军工全接触了。”据黄嘉鸿介绍,电信科技第四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已成为泉州数字微波通信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技术顾问和战略合作伙伴。它们为联盟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也为泉州微波通信企业的技术转型创造了条件。 经过几年的实践,鲤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模式的价值已得到了广泛认可。该区基本形成了以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标、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新模式,不断为企业转型升级、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Tags:平台铸 高地 责任编辑:梦幻宝宝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东海立交下月起全部恢复通行 [下一篇]泉港边防 “四评”创模掀热潮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