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夕阳余晖下,泉州滨海大道文兴古渡口,阶梯状石条斜入晋江中。江面上金光闪闪,仿佛那跳跃的音符,轻轻讲述着“海丝”不老的童话:碧波荡漾,百舸争流;万商云集,潮声如歌……
东海街道是泉州“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场地,依山面海,“两江”(晋江、洛阳江)夹“两山”(大坪山、桃花山)。丰泽区正依据这一独特的地理和民俗特点,以建设东海“海丝”民俗文化旅游区为依托,深入挖掘“海丝”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的深厚积淀,进一步整合东海片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串联形成集城市风光、山水景色、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海鲜美食于一体的旅游线路,为海内外宾客特别是泉州市民打造一个休闲度假胜地。
东海“海丝”民俗文化旅游区规划将由“(虫+寻)埔民俗文化村”、“法石历史文化名村”两部分组成。旅游区将包括真武庙、美山码头、文兴码头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兴宫、宁海庙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法石历史文化名村、大坪回族社区、(虫+寻)埔女、蠔壳厝、泉州南音、歌仔戏、拍胸舞等民俗文化资源,以及森林公园、大坪山郑成功公园、宝山东海观音寺、后渚大桥、晋江大桥等山水自然景观和真武庙旅游美食城、沿海大通道两侧海鲜大排档等特色旅游餐饮服务。
(虫+寻)埔民俗文化村将遵循“保护与整治结合,改造与继承结合,物质与非物质结合,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脉”的原则,紧密结合泉州历史文化名城、“海丝”文化、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按照核心保护区、控制性过渡区、拆迁安置区三个层次进行保护开发。
核心保护区的范围为妈祖庙周边区域(约110亩),重点保护蠔壳厝、古码头、古代巡检司等文化遗址,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对蠔壳厝、古大厝进行修整,对失去传统风格的建筑和危房进行改造,并增加建设民俗文化表演广场、展示中心和古戏台等特色民俗文化建筑,努力恢复(虫+寻)埔传统环境风貌的整体性,形成曲径通幽的小渔村意境。
控制性过渡区的范围为龙船埭以南、(虫+寻)埔社区东海岸以西区域(约13公顷),用于建设一批闽南古大厝式、蠔壳厝式的旅游宾馆、购物商场、餐馆、停车场等旅游服务设施,以推动文化村旅游业的发展。
拆迁安置区将就近就地集中安置保护区内民俗相同的被拆迁居民,确保(虫+寻)埔民风民俗原汁原味保留,防止(虫+寻)埔民俗文化因城市开发建设而被同化或消失。
法石历史文化名村
还原古港风貌
法石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布局及游览项目的设置将以宋元时期的海交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为核心,在还原宋元刺桐商贸大港、古商贸街风貌的同时,提高史迹游览的参与性、趣味性、娱乐性。
在文兴宫至真武庙全长500米左右的路段,主要建设街头人雕、站赤、曲艺厅、艺术馆、扛番货蜈蚣阁、沉船点、碑廊、民间艺术表演厅、文兴书院、闽南民俗蜡像馆等项目。
在古渡口片区即美山—文兴—圣殿之间建设仿宋元时期古渡口建筑风格的渡口群,并在周边设置铁箱式库房、公凭处、古船竞渡、茶坊、食摊等项目。
在美山片区,即在从美山天妃宫开始向西沿石头街全长500米左右,主要布局天妃宫戏台、米行、客栈、茶坊、酒肆、香料行、光明之城组雕、传统工艺作坊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