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
文明创建彰显成效
在连续两届“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的背后,是崇武一份份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的体制机制文件。该镇把精神文明建设实绩作为评价各村各部门及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依据,并与评先评优和干部考核挂钩。建立经常性的议事、检查、督促工作机制。自1987年以来,该镇每年表彰一批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并形成制度,树立创建工作典型,形成精神文明良好创建氛围。在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经费人均1元以上的前提下,近年来镇村还投入资金1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水改厕、村镇绿化美化及城镇改造建设,使文明村镇创建从无形到有形,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各个领域,增强了文明创建的实效。全镇有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文明村2个、县级文明村3个。近三年来,全镇共评选表彰各级五好文明家庭587户,文明卫生户490户。
优化美化人居环境
城镇品位不断提升
该镇每年投入150多万元用于卫生整治,建立卫生保洁机制和每月评比检查奖惩制度,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和门前三包制度,做到辖区卫生24小时保洁。实施“碧水、蓝天、绿地”,“污染防治、细胞优化”等工程,公路、溪流沿线“绿色走廊”初步形成,荣获“全国最美八大海岸”,大■村荣获“福建省十佳最美乡村”。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投入国债2000多万元,强化加固靖江半月湾海堤、大■前江海堤,不断提高防抗台风能力。投入近亿元资金完成国家中心渔港、古城夜景工程、亮化和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项目建设,大大提升城镇发展品位,优化美化人居环境。先后两次被国家爱卫会授予“国家卫生镇”荣誉称号。
挖掘历史人文优势
科教文卫繁荣发展
该镇充分挖掘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在惠崇公路两侧投建石雕艺术景观大道,成为展示“中国石雕之乡”艺术的独特风景线;加强古城内古民居及50多处古寺庙宫祠等文物保护;大力推介惠女民俗风情品牌,组建惠女服饰表演队。坚持办好富有乡土气息的《崇武文学》丛刊和《海韵》诗刊,出版了《崇武镇志》、《崇武研究》等一些社科书籍、旅游丛书及文学作品。全镇逐步形成了融汇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石艺文化、海洋文化、古城文化以及惠女文化为一体的特具崇武特色的滨海文化体系。
此外,该镇积极推进教育、卫生及文化设施建设。投资1.2亿多元先后建起了崇武中学图书馆和崇武中心小学综合楼,扶持建设了潮乐实验小学、崇武中学体育馆等,建成卫生院医技大楼和急救站,建成占地31亩,集旅游、休闲、集会、购物、文化活动功能等为一体的文化广场。镇文学社、灯谜、棋艺、芗剧等近20家民间文体社团经常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文体生活。
日前,在第三届全国文明村镇创建评检会上,来自各地的评委被崇武“中国魅力乡土民风名镇”、“全国最美八大海岸”、“国家卫生镇”、“全国十佳古镇”、“中国绿色名镇”、“中国优秀乡镇”……一张张国家级的名片所吸引。该镇已连续两届荣获“全国文明村镇”荣誉称号。近年来,崇武不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充分挖掘自然、历史、人文优势,全面提升城镇品位和形象,全力打造对台经贸港口旅游文化名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