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闻名天下的“品牌之都”,长期以来,晋江始终在打造另一张极具特色的名片——爱心城市。
18.7万名外来人员子女,在晋江享受免费义务教育,财政每年为此投入超10亿元……
推行“居住证”制度,外来人员可享有新农合参保、公积金缴存、购买经济适用房、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22项市民待遇,去年免费发放10万本,今年计划再发放20万本……
民营企业家自发成立慈善总会,10年来惠及群众近13万人次……
晋江,用自己的行动为爱心涂满了色彩,用“以民为本”的理念诠释着这份“爱心”的内涵。
全市遍布慈善平台
在晋江,有一个日子家喻户晓——慈善日。2002年12月18日,晋江慈善总会正式成立,成为全国第一家县级慈善总会,并确定每年的12月18日为“晋江慈善日”。
晋江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龚子猛说,慈善总会把自身功能定位为“政府公共服务的得力助手、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补充”,并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除了日常开展的解困、助学、助行、助听、复明、安居、关爱母亲等慈善工程外,慈善总会每年9月份就开始考虑第二年要开展的项目,并与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009年,晋江开始新一轮城市建设,晋江慈善总会紧密配合城市改造征迁,先后投入614万元扶助1221名被征地低保人员参加养老保险,拨出1838万元扶助被征迁困难户2517名,解决了征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为晋江的“和谐征迁”作出了贡献。
慈善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的参与。除了在每一年度的“慈善日”开展“慈善一日捐”和“万人踩街”活动外,晋江慈善总会积极拓展慈善网络,在全市19个镇、街道建立慈善联络组,389个村(社区)全部成立爱心援助站,形成一个市、镇、村三级联动的慈善网络平台。
晋江慈善总会成立至今,共募集善款15.5亿元,投入善款6.8亿元,惠及群众近13万人次,不管是资金总量,还是基金会、扶助项目数量,在全国地方慈善总会中都是遥遥领先。
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爱心,让人们渡过难关;爱心,让人们更有保障;爱心,让人们过得更幸福。
2010年,晋江财政收入首次超过百亿,这使得“幸福晋江”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2011年7月,中共晋江市第十二届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晋江“十二五”的战略构想,即坚定不移地建设经济强市、打造幸福晋江。
2011年,晋江深入开展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工作,65%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建设,安排31亿元投入就业、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环境治理、社会保障等六大领域,努力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2012年,晋江贯彻落实福建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五大战役”决策部署,策划生成518个项目,总投资超2400亿元;其中,“民生保障战役”共生成116个项目,涵盖养老、住房、教育、卫生、环境、治安等方面。
“让群众享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让群众享有安全的家园,让群众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让群众享有放心的医疗服务,让群众享有整洁舒适的环境,让群众享有稳定的保障。”今年晋江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2年将优先保证事关民生的财政投入、优先解决事关民生的利益问题、优先构建事关民生的保障机制,努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终身教育体系,把公共财政更多向社会事业、困难群体、薄弱环节倾斜,促进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全覆盖,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享有更多福利,实现幸福指数与经济指标同步提升。
显然,与骄人的“品牌之都”、“晋江板块”相辉映,晋江在民生幸福的追寻过程中,一样展现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在全省率先实现公办普通高中免收学费,率先实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即征即保,率先实现低保、新农合、新农保城乡一体化,率先推行“居住证”制度,全省唯一的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优异的城市民生答卷,折射着晋江执政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
与民共享,全民幸福。当这份“爱心”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晋江这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才一天比一天真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