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加快构建“两型城市”,市委、市政府近日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一场“建设美好乡村、打造幸福家园”的美丽战役正式打响。为给这场美丽战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记者依据《意见》,围绕美好乡村建设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内容予以解读。
“美好乡村”是啥样——构建“四宜”家园 奔向富裕文明
《意见》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农田整理和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乡村”,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美好家园。
美好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在做好县域城镇、村庄规划的基础上,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从2013年开始,每年重点培育建设50个左右中心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周期2年;每年治理改造300个左右自然村,以村庄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建设周期1年。到2016年,力争全市4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到2020年,力争全市80%以上的中心村达到美好乡村建设要求。总体实现“规划科学建设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兴业富民生活美”的发展目标。
美好乡村建设必须把握方向,坚持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 二是规划先行,梯度推进,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三是生态优先,“两型”引领。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两型城市”建设理念引领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打造“两型乡村”。四是城乡一体,统筹发展。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进一步延伸,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五是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突出乡村的文化、风貌特色,彰显村庄、区块个性魅力,“让乡村回归乡村”。六是县区为主,合力推进。
“建设路径”怎么走——找准突破重点 实施“五大工程”
《意见》提出,按照“培育中心村、整治自然村、提升特色村”的要求,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为让美好乡村建设有的放矢,将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一是实施村庄建设工程。主要包括完善村庄规划体系、重点抓好中心村建设、兼顾改善自然村公共服务设施三大核心内容。按照全域理念,着眼长远发展,科学确定中心村和需要保留的自然村数量、功能与定点,每个行政村原则上规划建设1个中心村,逐步推进村落整合。编制特色乡村专项规划,打造一批精品村、景观村、历史文化名村。把中心村规划作为龙头工程,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要素集约、功能集成”的要求,以农村社区化为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整体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着力打造一批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是实施环境整治工程。主要包括建设清洁家园、美化村容村貌、改善生态环境等内容。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整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项目实施,美化村容村貌,到2016年,全市农村河道沟塘疏浚一遍,恢复沟、河、塘原有引排标准及蓄水能力,做优村庄水环境。结合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活动,以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为载体,按照“四季常绿、三季有花、色彩丰富”的标准打造绿色乡村体系,到2016年,开展整治的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三是实施土地整治工程。在确保耕地质量不下降、数量不减少、农民自愿的前提下,采取集中连片整治的方法,整村推进,深入开展农村土地整治。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办法,加快推进沉陷区土地复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促使基本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的集聚方向发展,力争到2016年全市高标准基本农田达到70万亩。
四是实施兴业富民工程。建设美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大力发展以生态观光、旅游度假、民俗体验、农事科普教育、绿色农产品加工供应等为主要内容的都市农业,形成绿色农产品供给区、特色旅游小城镇、乡村休闲度假区、民俗体验村、农事科普教育园、星级农家乐等互动协调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到2016年,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乡镇)比例达到50%以上。做强现代农业示范园。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521”转型倍增计划,至2016年,高标准建成“1+6”模式的现代农业示范园,使其成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示范区、先进科技应用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同时,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扶持农民就业创业,巩固“三资”清理成果,实现兴业富民目标。
五是实施管理创新工程。探索农村社区化道路,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培育乡村文明新风,深度发掘乡土文化,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和谐乡村。
“保障措施”有哪些——坚持“举市体制” 形成强大合力
俗语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美好乡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的强力支撑。《意见》从机制建设入手,为工程实施提供了保障。
一是创新农村土地利用机制。对符合村庄规划但没有建设用地指标的,允许借贷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实行先建后补。探索建立建设用地指标市场交易平台,允许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调剂使用。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大力发展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农村土地、住房确权登记,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确保市每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不少于5%用于美好乡村建设,市增减挂钩指标优先安排被拆迁农户安置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为农村预留不少于10%的非农产业发展建设用地指标。
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将市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改为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由市政府统筹安排,增至每年5000万元,2013年开始连续投入5年,并逐年增加,主要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支持中心村规划建设;根据各县(区)经济发展水平和财力差异,市里实行有差别的以奖代补政策。各县(区)都要设立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原则上每年每个县(区)不少于1000万元,主要用于中心村建设和自然村治理。鼓励社会资本通过投资、捐助、认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支持美好乡村建设。
三是改进基层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广在新型农村社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建立党组织的做法。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提升乡村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能力和本领。加大干部选派选聘力度,稳步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对在美好乡村建设中成绩突出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可破格选拔进入乡镇党政班子。完善村级组织运转和活动场所建设、村干部报酬、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
同时,建立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健全领导指导机制,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强力推进;强化督查考核机制,将美好乡村建设纳入各级党政干部综合考核,激发了县区争先进位、必学赶超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