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蜀中花木兰“韩娥”故里、中国美丽升钟湖畔、世界钓鱼城的阆中木兰乡,是一个有着厚重文化底蕴的神奇地方,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木兰乡党委、政府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依托升钟库区,建设佛寿湾渔家新村,发展旅游,致富农民,推动木兰旅游业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早就听说阆中木兰乡的渔家新村建设很有特色,4月15日中午,在木兰乡党委政府领导的陪同下,驱车从乡政府出发,沿着一条新建的标美水泥路,盘旋而下,来到了菩提村渔家新村采访。
记者看到,在渔家新村新建设的水泥路两边已经规范栽植了名贵绿化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地建成了一些小洋楼和钓鱼台。一家叫苟岷江的夫妇乐呵呵地告诉我们,他们建设的250多平方米的楼房和钓鱼台可以满足三、四十人垂钓,100余人就餐,房子建成不久,已经接待了来自重庆、成都、西安等地的游客,今年两、三个月时间,已经净赚了一万多元。我们沿着库区沿岸新建的水泥路继续前行,沿途已经有不少人正在建设钓鱼台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据陪同的党委书记宋正德、乡长宋光勇介绍,这个渔家新村规划建设30户渔家乐,目前已经建成5家开始营业。
建设中的渔家新村一景。
据了解,木兰乡菩提村距市区37公里,幅员面积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30亩,人均耕地0.9亩;7个村民小组,350户,1164人,劳动力784人,常年外出务工410人,淹没区移民450人,2011年人均纯收入5800元。木兰乡菩提村水资源丰富,升钟湖木兰段水岸线长约50余公里,升钟水库建成后的20多年里,库区的气候有所改变,农业上的节气要比全市其它地方稍晚,当别处已是花儿凋谢的时候,这里仍是满山遍野的油菜花。库区的温度也普遍低3摄氏度左右,微风吹来,湖面碧波荡漾,两岸山峦叠翠,是理想的水上休闲度假和避暑场所。
新一届乡党委政府领导高瞻远瞩,规划在升钟湖沿线占地100亩,建渔家新村,修建渔家乐30家,完成道路绿化、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游人提供钓鱼健身、休闲养生、学习修身的好环境。党委政府“一班人”将建设内容及规模报告给阆中市委、市政府后,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大力支持,并表示在乡财力范围内给予菩提新村建设一定政策倾斜。乡党委、政府积极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该村村民对渔家新村建设积极性高涨,村民主动自筹资金,支持新村建设。为了确保建设用地,他们通过资金补偿土地流转,收回菩提新村土地,进行集约化经营,通过给群众支付土地租金或者群众可以拿土地入股的办法解决了用地问题。并由名师规划设计。他们邀请阆中市规划局,根据菩提村地理位置情况,对渔家新村道路、绿化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统一规划设计。
首先,巩固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修建沿河水泥公路8.5公里,新建社道水泥路5公里和生产便民路15公里。水利建设。新建集中供水站2处,解决群众安全饮水400余人;塘库堰病害工程整治3处;维修电灌站2处,确保农业、农民生产、生活用水。新村聚居点建设,在该村佛寺湾建“渔家新村”居民聚居点1处,可容纳住户100余户。依托升钟钓鱼节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沿河岸规划建设30家具有一定规模的集餐饮、娱乐、住宿、垂钓于一体的渔家乐;规范垃圾堆放和污水排放,建垃圾集中堆放点1处和污水处理池1处;完善聚居点水、电、气、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对该村进行风貌整治。在房屋建设方面,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风貌,统一外墙颜色“四统一”的原则,打造具有川北民居风格的现代村落。在绿化方面,从木兰场到菩提村道路两旁栽植红叶杨,在菩提新村沿河道栽植了桂花、垂柳、龙爪槐、紫荆树等名贵树木1000余株。对该村80户农户实施“五改”,完成15户农户危房改造;规范农户照明、电话、闭路等线路整治。
福来渔家主人介绍发展情况
据介绍,通过乡党委、政府及当地群众的努力,渔家新村现已完成道路建设10.5公里、沿河道路的绿化,建成集休闲、娱乐、垂钓于一体的渔家乐15家。每逢节假日,成都、重庆、陕西等地游客络绎不绝,日接待量达1000余人次,为当地群众人均增收5000余元。
面对渔家新村带来的经济效益,乡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表示,决心再接再厉,再建渔家新村钓鱼台两处,购置游艇,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并将渔家新村建设与蜀中花木兰“韩娥”旅游开发结合起来。通过恢复重建木兰祠、完善打造孝女坟,形成一个旅游链。
据介绍,木兰祠,兴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是为纪念蜀中花木兰“韩娥”而建。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改革开放后在上级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木兰祠逐渐为人所知。1996年木兰乡几千名群众联名要求恢复木兰祠;2000年4月中国邮政在全国首发《木兰从军》邮票;同年9月木兰祠重建,并在大体上恢复了历史原貌;2011年发行长篇传记小说《韩娥传》。木兰祠已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现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中。
新一届党委政府成立之后,加大对木兰祠的投入力度以及充分利用民间资金,发动当地百姓及在外的有识之士对木兰祠进行改建和扩建。目前,已全面完成木兰祠大殿的修建;新建钟鼓楼一座,并在其内铸造直径1.5米,高2米铁钟一口。下一步计划中,党委政府决定按照规划继续完善木兰祠殿宇建造,修建二殿及附属设施;并完善内部布展;铺设木兰祠通往场镇石梯;完善周围绿化、休憩等设施。
据传,永乐七年(1409),刘维德撰《韩娥传》,相传韩娥死后葬在新都,后家乡人民为纪念她,在阆中木兰乡建孝女坟(即木兰坟)高约2米,长5米。
现孝女坟仍保存完好,在乡党委政府及各界的关怀下,对其外观建筑重新进行了修缮,加大了对其的保护力度。同时随着场镇的发展,现孝女坟已与木兰场镇紧密相连,为促进木兰旅游发展,乡党委政府通过对场镇建设整体规划以及孝女坟周边环境进行整治,现已基本清理不协调建筑,下一步计划硬化孝女坟通往场镇的道路,并在其周边修建停车场等附属设施,方便游客停放车辆。
我们相信,通过乡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的艰苦努力,木兰乡的明天定会更加美好,美名定会传遍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