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村路进山中,远方客商来村中,运走果蔬引来资,强镇富民财路通……”这一首如今在沂蒙山区果农中传诵的顺口溜,是路给农民生活带来改变的真实写照。
苍山尚岩镇地处临沂、枣庄两市交界处,2011年到2012年,尚岩镇硬化道路达46公里,打通断头路15条,村村连接路36条,涉及全镇42个村59条路,结束了当地边远村庄多年不通公路的历史,也使这个镇的特色农业火起来。特别是会宝山路的修建,使周围18个村庄2万村民人受益,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也使促会宝山生态产业合作社板栗、核桃、山楂、柿子等农产品的运输销售一改往日的艰难,从整山治水、开荒造地、发展林果,发展到现在的养殖及储藏加工等。
费县大田庄乡依托村路网化便利的交通条件,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大力发展瓜果种植业和农家乐旅游项目,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薛庄、马庄、胡阳等乡镇农民纷纷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特色种植,形成了板栗、核桃、瓜菜、黄烟等特色种植区,促进了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费县北部农村的大棚蔬菜瓜果从地里到临沂市区只需40分钟,8小时之内就可以到北京市民的菜篮子、上海人的餐桌上,形成了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
费县朱田镇山高路陡,村庄偏僻,既是山区又是库区,在村路网化工程前,道路通达深度不够,老百姓生产生活很不方便。该镇盛产优质山楂、柿子、板栗等,虽然年年丰产,但交通不便利,让很多果农丰产不丰收。去年6月份以来,借助费县大兴农村公路网化建设之机,该镇环绕云台崮和水莲峪水库,新修30多公里的水泥路,把周边吴家湾、梨库套村、宁家沟等20多个自然村串连起来,把路修进村,通到果园,解决了边远、库区、山区百姓生产生活的难题。
“自从有了这条公路,我们村的山楂、柿子等水果再也不愁卖了。客商的车开到家门口,装箱、过秤、运输一条龙,一点也不用我们操心,咱村民的日子真是越过越好啦!”朱田镇元宝石村村民程彦文说。
“争着回来创业”
公路要围着产业建,产业会围着公路转。村路网化中,通过规划引领、计划引导、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县域经济、镇域经济形成了公路通达、产业升级良性发展局面。
因为路的改变,沂蒙山区的农民们过去是“想办法出去打工”,现在却是“争着回来创业”,几乎每个村都有前几年外出打工的人员回到村里搞种植养殖、发家致富的故事,同时,还迎来了外地客商到此投资兴办企业。
苍山县矿坑镇原来只是以生产黄烟为主,村路网化工程实施后,由于交通便利,镇上建起了全县的工业园,短短几个月,已经有生物智能发电等4个过5000万的高科技项目落户园区,昔日只能闯外打工的农民,如今也能在家门口“上班拿工资”了。
苍山县尚岩镇西水沟村较为偏远、交通最不方便。几年前,西水沟村民宋家乡在南方打工挣了钱,想回村办个自己的食品厂,可是村里的路实在不行,货运不出去,只好去了条件较好的新兴镇。2012年10月底,宋家乡回村探亲,看到了村内、村外一连新修的4条水泥路,毅然决定将工厂搬到了自己的村,如今,昌和园食品厂这只离巢远飞的“凤凰”被“金巢”引了回来。
费县朱田镇环绕云台崮和莲水峪水库周边,上沿崮脊,下绕库边,新修30多公里的村级公路,把周边吴家湾、梨库套、宁家沟等20多个自然村串连起来,把路修进村,通到果园,解决了边远、库区、山区百姓生产生活的难题。
自发筹资修路
村级公路的修建和改造提升,拉近了城乡距离,不仅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有力地促进了信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更培育了文化,传播了理念,加快了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以前,农村人修路没钱,对修路不理解,完全是依靠政府补助,典型的“要我修路”;如今,已转变成“我要修路”。在苍山县矿坑镇以薛南村为代表的7个村,网化工程中,除了修通了规划的通村路和村内大街外,村民们自发筹资把村内所有大街都进行了硬化。
马庄镇新修29.9公里村级公路,实现全镇行政村和50户以上自然村的连接互通,助推生态经济强镇建设。该镇依托便利的交通条件,充分发挥山区优势,在卸甲水流域新建核桃示范园500亩,辐射带动附近长丰庄、荣茂山前、堂子、柴山口等村新建核桃园2000亩。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促进了农村加工业、服务业和运输业的发展,形成了生产销售的良性循环,同时,带动了生态旅游产业的兴起,前往核桃园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