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让城乡环境美到骨子里
2013-11-12   来源:呼和浩特农批网 农民日报 作者:L霞   字体:【 】  浏览:21次   评论:0

    “昨天株洲市13中学的学生来做社会调查,今天我们又接了3个大学的预约,一年有2万多学生和游客来我们这里体验生活,开展社会实践。你看,这不就是好环境带来的大好处。”11月7日,在全国绿化小康村——湖南省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村民杨念生拿着“订单”喜滋滋地对记者说,请给去年来他家做客的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捎句话:“环境变好了,腰包也鼓了,这样的环境治理我们老百姓打心眼儿里拥护。”

“努力探索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不能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省委书记徐守盛倡导的理念不仅在罗家坪村变成了现实,而且让越来越多的地方尝到城乡环境同治同建的甜头:以往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如今护着青山绿水过好日子。湖南城乡环境治理特别是农村垃圾处理的经验得到了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肯定,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在湖南城乡环境同治同建工程的推进下,城乡环境既美到面子里,更透到里子、骨子里,湖南构建“两型社会”的触角正逐步延伸到每一个村落,也给全国治理城乡环境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借鉴。

洗面子:村民自治让自己的“脸面”自己洗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一度成为湖南农村环境污染的形象写照。

对致力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湖南来说,打一场城乡环境特别是农村环境整治仗刻不容缓。早在2010年,湖南就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试点省。

整治农村环境先向哪里“开刀”?人活一张脸,先得把自己的脸洗干净。按照这样的认识,在农业部的统一部署下,湖南省亮出头招——清洁工程,对1046个村庄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如何洗净“脸面”,早期的政府包干,虽然用“速生法”短时间“洗了脸”,但时间一长,弊端频现甚至死灰复燃。

2012年5月9日,时任湖南省省长徐守盛在攸县调研时指出:“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关键要得到老百姓的拥护,让老百姓主动参与,成为自觉行为。”高层观点在民间得到了最广泛的响应,更多的农民在实践当中认识到了村民自治的重要性。“自己的痒只有自己挠才知道痛处,自己的脸只有自己洗才知道如何洗得干净。”老百姓用最质朴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的看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农民的自觉性、积极性被空前调动起来。常德市石门县子良乡廖家冲村老干部、老党员及保洁员自发成立环卫协会,制定《村规民约》,将全村环境卫生划片管理,明确奖惩机制。

有着“桃花源故里”之称、但颇受污染困扰的桃源县,从2011年起便把城乡环境同治纳入十大民生工程,打造乡村优美人居。“跟以前最大的变化,就是大家的自觉性提高了。”茶庵铺镇村民陈海英说,以前村民还会随地乱丢乱扔,现在看见地上有垃圾都会捡起来。

村民自动自发带来了正效应,该镇茶庵铺村在农村清洁工程的带动下,每家每户都修建了高标准的生活污水净化处理系统。   

村民生活污水经过沉淀、厌氧发酵、植物渗滤之后,就可以直接灌溉农田,这就大大减少了生活污水对土壤的污染。与此同时,还引导村民实行家禽圈养、兴建沼气池、开展房前屋后的绿化,定期开展“美丽庭院”评比活动,形成了全民参与清洁卫生的良好氛围。

通过推介桃源等地的做法,湖南许多乡镇逐渐形成了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和处理模式,使农村垃圾整治工作由政府推动变成了村民自我约束、自主治理。

 

 

清里子:像啄木鸟一样将污染啄出来

做亮了“面子”,还要做实“里子”,否则会事倍功半。湖南在这一方面困扰更久,感触颇深。

垃圾污染、水污染这些都是显现的污染,而隐性的如土壤、大气污染,则犹如“隐形杀手”在蚕噬着我们身边的环境。

万物土中生,土壤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然而,湖南部分农产品产地不同程度受到了重金属污染。几个数字或许能充分说明这一点,湖南14个市州特别是湘江流域和湘南、湘西被重金属污染毒害,全省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占全省耕地面积曾高达25%,每年估计有167.34万吨化肥、8.43万吨农药、1.14万吨地膜残留土壤造成污染。

在大气污染方面,曾经以蓝天白云著称的湖南最近却遭遇雾霾围城。今年10月30日,在全国空气质量最差10个城市名单中,长沙被排在了第三位,湖南省气象台拉响当地今年首个雾霾黄色预警,而像这样的大气污染农村也无法幸免。

“新账不能再欠,老账努力去还。”湖南省政府今年下决心进行城乡环境整治。省长杜家毫提出,在抓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同时,要切实抓好包括土壤污染在内的农村环境整治和大气污染等专项行动。对于整治“里子”内的污染,湖南有一个形象的说法,就是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每个人都要像啄木鸟一样将“里子”内的污染啄出来。

为从根本上防控农业面源污染,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湖南从2005年启动农村清洁工程试点示范,截至2012年底共建成678个示范村,受益农户6.78万人。据湖南省农业厅农环站站长尹丽辉介绍,通过农村清洁工程的实施,示范村大都取得了“2215”的效果,即每亩可节省化肥20公斤、农药200克,节支增收100元,畜禽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提高50%。

郴州市宜章县梅田镇素有“湘南煤乡”之称,曾经每天有3万人在此开采经营以煤为主的矿产资源,城乡环境被严重破坏,农田遭受严重污染,以致于有农民频频反映投诉,称“吃的米饭带黑色,吸的空气带灰色”。

“绝不能让农民住在农村但不宜居!”在宜章县委书记欧阳锋看来,绿色福利的高度,决定城乡品质的优度,农民与城市居民同样拥有福利的权利。所以在城乡统筹发展特别是在城乡环境建设中,推行“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城乡一体,城乡同治,实现22个乡镇全覆盖。

牵一发而动全身,梅田镇成为以点带面的整治对象。通过三年的城乡环境整治,如今,往日那个满身煤灰的湘南产煤大镇,再也看不到踪迹。在村民看来,其中最明显的变化要数“黑色煤场”变身“绿色广场”。梅溪广场的前身是镇中心一处10几亩大的煤场,为了还地于民,还绿于人,镇里不惜一切代价废煤场建广场,在原址扩建22亩,总投资960万元,在今年10月建成了一个村民健身休闲的绿色广场,过去的“黑土高坡”变成了“绿色新镇”。

 

 

壮“骨子”:以市场驱动为引领建立长效机制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果要巩固,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这在湖南已经成了共识。但长效机制涉及许多方面,如工作机制、政策机制、监管机制,但在许多地方操作的实际来分析,最核心的是资金运转机制,而现实的窘境是仅靠财政投入无法持续,缺口大,没有钱,城乡环境这根“骨头”硬不起来。

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要坚持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结合,这样的观点得到了湖南省高层的力撑。徐守盛就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曾多次强调,要努力探索把生态优势转为经济优势。

共识已达成,运作是关键。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过程中,湖南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破解资金瓶颈、拓宽资金渠道,全省不少区县、乡镇成立了环保合作社,积极探索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市场运作、循环利用的路子。如攸县通过市场化运营,成立资源回收公司、建立回收站点网络和再生资源产业园,以“六定”法(定地点、定时间、定种类、定价格、定规划、定职责)有效回收利用生产、生活垃圾,变废为宝,化害为安,使再生资源产业化。

市场的魔力是巨大的。在市场的驱动下,攸县全县年产生生活生产性废旧物资约20万吨,8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就地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可回收垃圾潜在价值5亿元,通过精细化处理,可实现产值约10亿元,将产生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攸县县长龚红果认为:“在城乡环境同治这一块就必须坚持市场驱动,坚持用市场手段来推进环境建设,以企业方法来管理公共卫生,实行运作经营市场化。”

一石激起千层浪,“攸县经验”迅速在全国推广。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的重点,摆在突出的位置。攸县城乡同治的经验值得重视。”今年6月,环保部专门下发通知,作为湖南惟一一个代表县,攸县的“市场主导模式”被专题推荐,环保部要求各地学习借鉴该县的融资渠道和管理模式。

长沙县在创建生态县过程中同样认识到市场化运作的价值。长沙县副县长王国良说:“开展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繁杂,资金需求量大,单纯依靠财政的投入,必将杯水车薪难以为继。”为解决大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该县专门成立了“环境保护投资有限公司”,将BOT模式引入到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中,有效地解决了污水处理厂项目资金3亿余元,建成了19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率先实现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没有洁净的乡村就没有希望的田野,因此,新时期抓好‘三农’工作要时刻不忘将农村环境整治结合起来。”湖南省副省长张硕辅认为,通过持续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让其成为当前农民群众的兴奋点、“两型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强农惠农政策的结合点。惟其如此,农民群众的幸福感才会真正落到点上。

Tags: 责任编辑:L霞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财政助力土地整治 加快新农村建设 [下一篇]打造文化繁荣村风和谐新农村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