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暴风雨天气,如何应对才能保证高温棚蔬菜不受损失?要防止雨水侵蚀冲刷裸露墙体和后坡,可覆盖毛毡、塑料薄膜……”这些天,在中国东部省份山东的昌乐县南高村,清晰的广播声总是准时从村内十字路口电线杆上的大喇叭里传出,吸引正在忙碌着的村民们。
农村广播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进入农村的现代传播媒体。上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被农民亲切称为“大喇叭”的农村广播一直独领风骚。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电视、互联网等新兴媒体逐渐普及,“大喇叭”一度淡出人们的视线。
和中国大多数农村一样,曾经作为南高村主要信息传播工具且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大喇叭”,因设备简陋,传输不稳定,而导致其应有作用不能发挥,一度成了村里的一个“摆设”,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然而,最近昌乐县又重新响起“大喇叭”的声音。昌乐县不少农民反映,虽然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重大变化,但组织和服务农民的手段、渠道实际上却越来越少。农民受文化程度、劳动时间、经济条件等限制,在使用电视、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方面还存在一些不便,很难获取有效信息,而内容丰富、随处可听的大喇叭就显出了优势。
今年年初,昌乐县实施了农村社区广播“村村响”工程,打算重振“大喇叭”雄风。自8月1日起,昌乐县所辖896个村和234个规模企业里都能听见“大喇叭”的声音,大喇叭里广播的农业知识等信息,受到老百姓欢迎。
“我种了一辈子地,还是前几天才从‘大喇叭’里知道什么时令该种什么作物,庄稼怎样施肥,果树怎样管理。”昌乐县鄌郚镇南村村民刘贯才说,以前自己只知道埋头苦干,从来不过问种植技术和市场信息,也不知道去哪查询,结果不是产量不高就是市场行情不好,让他走了不少弯路。
在自然灾害预警方面,“大喇叭”也表现出独特优势。今年第10号台风“麦德姆”登陆山东前夕,昌乐社区广播系统利用当时已在300多个村安装的1000多支高音喇叭,及时播发了台风防御通知,提醒群众及时做好预防,有效减少了损失,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昌乐社区广播总监赵增全说,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存在延迟性,也不能达到全覆盖,在灾害预警方面存在不足,但大喇叭一响,全体村民无一例外都能听到,可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影响。
此外,社区广播也极大地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昌乐县乔官镇文化站站长王效民是个“老文化人”,一直以来,他都在琢磨怎么才能把一些先进的文化传递给老百姓。虽然他平时经常下乡,进行文化宣讲,但这种方式效率低,而且经常组织不起人来。
“有了广播方便多了,村民可以边干活边听,听听新闻,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生活,还长了见识,干起农活更轻松带劲。”王效民说。
如今,在山东、河北、福建等不少省份的农村地区,“大喇叭”这个传统的宣传工具,再次出现并响彻村落。在昌乐农村,村民坐在家里品茶听广播正逐渐成为一种新时尚。昌乐社区广播的主管干部说,下一步还将继续实践和探索,争取使广播成为“永不消逝的电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