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十思
——贵州省金沙县现代农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按照农业部党校培训安排,5月28日至6月6日,第28期处级干部任职班一行赴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开展基层实践锻炼活动。全班分为四个调研组,按照驻点与跑圈相结合的方式,先后走访了9个乡镇(街道),22个村(社区)。在实践调研基础上,初步梳理了十个普遍关注的问题,并提出我们的思考和建议。
一问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如何既“保粮”又“挣钱”?金沙县2014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75万亩左右,总产量5.3亿斤,突破了历史最好记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调研中发现,金沙县粮食生产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粮食种植效益较差,许多农民只种口粮而不卖粮。二是调整结构,压粮扩经已成定势。三是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我们感到,发展农业生产不仅仅是简单的“要粮”还是“要钱”之争,金沙县作为特殊地形地貌的产粮大县,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要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禀赋确定结构调整方向,确定品种优先序,宜粮则粮、宜经则经,重点是保持粮食产能,底线是防止“非农化”。另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普及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和重点专用品种,逐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二问土地流转:土地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金沙县自2009年就开展土地流转试点,截至2014年底,全县累计流转农村耕地31.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4%。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土地流转成本偏高。二是土地流转过程不规范。三是土地流转交易市场不健全。
我们感到,要破除金沙县土地流转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形成土地资源有序流转、合理配置的良好局面,一要进一步加强服务和引导,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搭建流转信息平台,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二要结合实际制定土地流转规范流程和标准协议范本,供农民流转土地时参考使用;三要继续加强政策扶持。
三问资本下乡:如何让跟风资本顺应改革潮流?金沙县煤炭矿产资源较丰富,近年由于煤炭价格下跌,逐利的资本纷纷谋求转型。一些人已经将投资重点转向农业,给金沙县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但也存在一些隐忧:一是对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高风险认识不足,投资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二是管理粗放,标准化集约化程度不高。三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感到,要让工商资本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引擎,必须双管齐下,既要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农业,又要创新方式、建立机制,通过订单农业、“公司+农民合作社”、“公司+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带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问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如何更接地气?在调研中基层农技人员反映了一些问题。一是乡镇农技人员在编不在岗问题突出。二是业务知识老化难以适应新要求。三是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
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要提升公益性农技推广能力,确保人员在编在岗,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形成“一主多元”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网络,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到农技推广中来,切实解决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五问主体培育:政府如何站好位、服好务?截至目前,金沙县已登记注册家庭农场168家、农业企业484家、农民合作社525个,取得了初步成效。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各种新型主体的发展水平普遍不高。存在人为“垒大户”、追求概念效应等问题。二是政府在培育新型主体中有时操之过急。
我们认为,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主体的设立和消亡主要应由市场机制来决定。在鼓励新型主体自主发展的同时,要通过完善土地政策健全流转市场、制定财政金融信贷扶持政策、放宽市场准入等方式加强指导和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保障。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