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产业化扶贫: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见闻
2015-10-29   来源:武汉农批网 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作者:信鉴科技   字体:【 】  浏览:41次   评论:0

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门路

——“三西”地区产业化扶贫攻坚见闻

本报记者白雪妍

“黄河的水流富呀富两岸,盼只盼那个吃饭不靠天。”

一曲西北民谣,唱着庄稼汉的梦。甘肃的河西、定西和宁夏的西海固,被称作“三西”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跑土、跑水、跑肥的山坡地,让这里数十年摆脱不了贫困。1982年,作为全国第一个区域性扶贫开发实验地,国家开始对其进行开发式扶贫。《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三西”也被列为国家第一个连片特困区予以重点扶持。30余年过去,一座座土坡荒山已被梯田装饰,一个个村庄正探索着产业化脱贫的新路。“三西”脱贫致富的后劲可足?日前,记者走访了甘肃、宁夏部分地区一探究竟。

社会力量助推精准扶贫

“以前在坡耕地上种小麦和杂粮,靠天吃饭,正常年景一亩小麦也就产个一两百斤,一遇旱灾连种子都收不回来。”孙爱红家住甘肃省通渭县襄南乡,干旱是这里贫困的主要原因。虽然依靠外出务工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村民致富却一直步履缓慢。

走进通渭县小庄村,家家户户门楣上“耕读第”的字样十分醒目。除了书法字画,每家墙上还贴着一张“精准扶贫挂图作战到户一览表”,上面详尽地罗列着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社会事业发展、拓展金融服务、能力素质提升等项目在内的帮扶措施与完成情况,几乎每户都种植全膜玉米10-20亩不等,建设暖棚圈舍引进基础母羊5只。

通渭县副县长徐斌科告诉记者,帮助扶持贫困村培育主导产业,打造“草—畜—肥”循环产业链条,是通渭县精准扶贫的一个重点。今年以来,县里更是鼓励和支持45家县内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村,动员社会力量助推精准扶贫。

“我们和陇山、襄南等乡镇12个村的2400户农民签订了玉米种植收购合同,帮助他们解决秸秆回收和牧草销售的问题。而通过‘投母还犊’的合作模式,提供给贫困户良种母牛,回收牛犊,实现循环滚动发展,养牛规模和出栏量成倍增加,贫困户的养殖积极性上去了,扶持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继武说。

参与式扶贫打造主导产业

记者来到甘肃省秦安县任吴村,看见71岁的吴旺生正在果园里忙活着。“2001年的时候,国家给钱,让我们自己投票选项目,全村人选出了修建新的小学、日光温室、建果园等6个项目,其中村小学是全票通过,大家都觉得钱要花在教育上,我孙子上的就是这所小学,去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当时吴旺生是村委会副主任,他对参与式扶贫在任吴村的试点记得格外清楚。“从项目的选择、实施、资金的管理、最后的验收,大家都参与,这和以前上面摊派任务不一样,大家都愿意干的事100%能干成。”

责任编辑:雍敏
Tags:扶贫 富门路 责任编辑:信鉴科技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贵州乡村游开辟扶贫新路 [下一篇]河北省奶业:绝地重生 品质攀高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