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植户在菜博会上挑选农机具。
业界普遍认为:打造专业经销商队伍是突破点
□本报记者 吴平 文/图
在11月1日—5日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四川 (彭州)蔬菜博览会上,农机展销分会场吸引了不少家庭农场、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前往参观。“人流量挺大,每天有几十个来咨询,还有不少已经下了订单。”成都桦茂农机公司负责人李正雪认为,展会的意义不在于卖出多少农机,更重要的是经销商能够借此平台,搭建农户和厂家的沟通桥梁,引进更多适合本地的农机具。
那么,我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如何?种植户和经销商有什么看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进一步采访了业界人士。
种植户提意见——
农机种类少大多“水土不服”
“目前,植保和仓储烘干的农机具还没有太理想的,制约了发展。”彭州彩林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光友告诉记者,作为专门提供农机服务的合作社,他已有各种农机具上百台,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机械化水平不均衡,“比如喷农药,以背负式机动喷雾机为主流,顶多只能算半机械化,两个人一天也就喷20亩,而耕地、播种、收割等实现全机械化的,一天可完成200亩。”
“其实市面上也有一些好用的植保机具,比如日本产的‘井关’‘丸山’等,但一台下来要19至20万元,而背负式喷雾机才100至200块钱。所以农户对前者的价位很难接受。”赵光友感叹,现实的制约让经销商很无奈。
友林农机专合社理事长徐开友告诉记者,他既提供农机服务,本人也种有1500亩蔬菜,急盼土地精耕方面,能依靠机械化实现一条龙作业,然而现实是,“主要的农机厂家集中在江苏、山东,他们的耕作环境与四川不同,一些用于开沟、整厢、起垄的机具偏大,不适合这边的小地块。”
那为啥不平整土地,连片开发,使其适于大型机具?徐开友解释:“农业上的平整土地,不是把高处的填到低处都行了,这样做会破坏了表层土、深层土的上下结构,要几年才能恢复地力。也有在保证土层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平整的办法,但是成本就太高了,没有几十万下不来。”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