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灌溉方式寻求突破,工业用水处理不断创新
沿着丝路看节水
本报记者 常 钦
在宁夏吴忠市孙家滩开发区的苹果基地,树下埋着的一根根黑色细管,构成了给果树滴灌的管网系统。别小看这一根根细管,正是这高效节水灌溉让当地农民得到了不少实惠:原来每亩地需要100立方米水,现在只要20立方米就够了。苹果产业日渐红火,种植、采摘以及后期加工也为当地农户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家顾了,活儿干了,钱也挣了”,当地农民高兴地说。
沿丝绸之路西行,顺着黄河追赶太阳,水畔镶嵌着洛阳、西安、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一颗颗城市明珠。路上,既能看到农业灌溉方式上寻求突破的一次次精细耕作、在处理工业生产用水上的一项项技术创新,也随处可见沿途社区百姓生活中的一个个节水妙招。
爱水情结更深:为生活,也为生产
黄河以占全国2%的水资源量,承担了全国12%的人口、15%的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
然而据黄河水利委员会最新统计,今年1—10月,黄河来水总量较常年偏少36%,其中上游地区偏少27%、中游偏少52%。来水偏少,直接造成可供水量指标、省区年度配水指标都会减少,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水生态保护问题更加突出。这严峻的现实使节水从抽象化概念变得具体而又真实,沿途各地人们的爱水情结反映在生活生产之中。
银川的金凤区宝湖社区,“每个月都有人来检查我们的用水情况,并给出家庭能耗分析,这下我们就知道在哪里浪费了水,以后可以在哪个方面省水了。”小区业主介绍,物业定期会将用水、用电等情况与同期比较,进行家庭能源消耗分析,摸排出原因,再想办法改善。社区节水行动也在柴米油盐中探索出适合家庭实际的节水方式。
宁夏被毛乌素、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包围,为了让水发挥最大潜能,宁夏一直在努力引进各种农业节水技术。在吴忠国家农业科技园,能够看到类似“人体出汗”的灌溉方式:施行远程控制滴灌和微溶灌溉,将水分集中供给至作物根部,减少了灌溉中的水量消耗;在同样缺水的新疆哈密,灌溉用水实行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灌溉方式已从漫灌、沟灌、滴灌发展到了自动化控制。
“大家看,这就是经过我们生产处理后的水。”洛阳LYC轴承有限公司的技术员举起从中水处理池里打上来的一杯清水说。水里没有杂质,跟普通自来水看起来没啥差别。“洛轴”早在1999年就开始考虑节水了,投资建设废水污染治理工程,每年节约水费近300万元,用水重复率达90%。如今生产用水经过沉沙池、曝气池等过程,每天可以处理1万立方米,处理出来的水干净清澈,可供工业再次利用。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