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脱贫攻坚战冲锋号。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既是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庄严承诺。当前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坚持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
带着问题,本报记者深入连片特困地区,蹲点住村,深度体验贫困,通过解析贫困村的个案,探寻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路径。
一个模式解“两难”
资金到“龙头”,紧紧绑定贫困户
“扶持资金为啥打到企业账上?”
一到夏家铺村,就听到了“问题”。
车行大别山区,越往深处路越窄越险,县道转崎岖村道,路尽头就是湖北罗田县夏家铺村,这是大山里最偏远的贫困村之一。441户人,散居在5条大冲里,山多田少,交通不便。精准识别后,村里还有95户贫困户。怎么扶贫、如何脱贫?
靠自身,难!村支书熊传书坦言,村里没啥像样产业,还背着70多万债务。老办法扶贫,也难!过去发过钱、发过羊,钱是到了户,结果贫困户买了肉、吃了羊,没顶上事儿;要拿钱扶“龙头”,老板富了,带不上贫困户,责任谁担?老支书直言:“如今的扶贫,真要换个扶法!”
精准扶贫,从“资金到户”变“效益到户”,“两难”迎刃而解。今年,村里13个贫困户加入县里的黑山羊精准扶贫工程:银行提供3万元贴息贷款,帮贫困户买母羊、建羊圈;政府补贴1万元,买公羊,并向龙头企业购买服务,保险跟进兜底,“政府+金融+保险+公司+贫困户”形成五位一体。与以往不同,资金直接打到企业,封闭运行。
钱打给企业农民放心吗?“我们要数羊的,11只羊,每只45斤,缺1斤也不行。”养殖户熊桂治肯定地说。
技术跟得上吗?“从建羊圈到防疫、驱虫,技术员全包了,10天一上门,干完活咱农民签字确认。”她拿出一张表给记者看。
一旦遇到疫情咋办?“保险公司保本,母羊意外死亡,一只赔偿2500元。”她说。
农民还会不会杀羊吃肉?“贷款算在你头上的,都签了合同,不还哪行?”熊桂治说。
这两年,熊大姐家遇到太多不幸,儿子两次手术,丈夫几次住院,一下子因病返贫。养黑山羊,让这个家庭有了奔头。“起步有扶持,市场有保障,风险有兜底,农民担心的政府都想到了。”在新建的“高床漏缝”式羊舍旁,熊桂治显得自信满满:“3年后到肉羊出栏高峰,年收入至少能有3万元。”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