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问留守儿童”之三:儿在身外母担忧吗?
人民网记者 潘旭海 赵艳红
编者按:每到岁末年关,打工者盼的就是拿到工钱、买到回家的车票。而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孩子们,也已经开始倒数与爸爸妈妈团聚的日子。据统计,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万。如此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能否健康成长,事关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也事关国家的发展与未来。孩子们成长中有怎样的悲喜?家庭、政府、社会、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保护是否到位?留守儿童问题该如何破解?人民网记者赴河南、安徽、贵州、四川、云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以及广东、北京等劳动力输入地采访,推出“十问留守儿童”系列报道,与网友一起探讨。

四川凉山州昭觉县13岁彝族少年狄尼斯色被记者举高高。人民网 朱虹摄
“高不高?”
“高!”
这是家住四川凉山州昭觉县的13岁彝族少年狄尼斯色,第一次被人举到空中。
“从来没人这样抱过我!”狄尼兴奋地告诉4个弟弟妹妹:“天空的颜色都不一样了!”。
狄尼,包括他的弟妹们,在他们的记忆中,从来不曾被人这样抱过,比如被爸爸妈妈高高地举上头顶,这对于生活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不过是寻常的逗乐,而对于他们,几乎是梦一样不敢想象的奢望。
因为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老家的孩子们几乎没有与爸妈共度的童年时光。外出务工的父母们,平时如何与孩子联络?如何看待自身的监护责任?对未来有何打算?
沟通:父母是否经常联络对孩子影响大
9岁的张瑶和付莉同在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镇一所小学2年级就读。作为同桌,两个女娃在学校里几乎形影不离。
“我爸爸妈妈在新疆打工呢,她爸爸妈妈在南方呢。我是跟姥姥姥爷生活,她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一直是张瑶代为付莉回答,付莉只是偶尔点下头,或是趴在张瑶耳边说句悄悄话。穿着,前者是一袭粉色的运动服,后者是件皱巴巴的柿子色的布袄。
放学路上,先经过张瑶的家。“瑶瑶,瑶瑶……”老远地听见姥姥喊自己,瑶瑶飞奔而去,跑的马尾辫都散了。吃过晚饭,瑶瑶边抄课文边告诉记者,妈妈每周都会打电话回来,还会给她寄衣服、发卡什么的。有时候想妈妈了,也可以用姥姥的手机给妈妈打电话。春节爸妈会回家陪她一起过年。
“娃爱说爱笑,学习成绩也可好。”姥姥说,虽然孩子爸妈不在身边,瑶瑶却没怎么让自己操心。
天色已暗,村东的付莉家还没有开火。“你们都留下吃饭吧,我去地里摘个冬瓜。”付莉的奶奶起身进了厨房。如果不是记者和老师的到来,这一家人的晚饭,就只有烫面。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