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民工“打工一人、致富一家”,对于社会的效应,被业界称为“做加法”。而今,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一方”,则成为业界口中的“做乘法”。
从“加法”到“乘法”,返乡创业让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工,成为“全民创业”中一块不可小觑的重要力量。
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趋势,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学者晋洪涛的研究成果,贫困阶段的农户表现为生存理性,核心目标是维持家庭基本生活;温饱阶段的农户表现为生活理性,核心目标是减少农业劳动投入,尽量避免繁重的农业劳动;小康阶段的农户表现为收入理性,核心目标是追求最大现金收入;富裕阶段的农户表现为经济理性,核心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为四成本地打工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在重庆,每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群体究竟有多大?权威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9月底,重庆市累计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809万人,“转移就业率超过95%,基本实现应转尽转。”其中,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170.3万人。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黎勇说:“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不仅对自己有价值,对整个社会也具有价值,”黎勇介绍,截至2015年9月底,全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企业吸纳城乡劳动力就业人数规模相当于市内农民工就业总量的40%。
“全市每年返乡的30万农民工中,有近5万人在返乡创业企业就业。”他说,比如开县兴泰电子有限公司,450名员工中,从广东返乡的占80%以上。
“这些人创办的企业,为留守务农的农民而言,也带来了价值。”黎勇说,很多农业产业企业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盘活土地资源和存量劳动力,既发展了农业,反哺了农村,更带动了农民增收创收,推动了精准脱贫。如云阳县红霖食品有限公司,与周边1000户养殖户签订长期养殖回收合同,仅养殖一项每年每户农民就能增收1.5万元。
“从更宏观的视野看,返乡创业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黎勇说,农民工返乡创业为家乡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创业形成的集聚效应优化了当地原有的产业结构,配套和相关产业均得到了协同发展。
如合川区农民工李万明创办的“石丫”鸡蛋品牌,产品远销西南各地,其蛋鸡饲料需求带动了周边300农户发展种植玉米、蔬菜等饲料类配套产业。
忠县、奉节、秀山等地采取“O2O”模式,陆续打造了新型“淘宝村”,构建起云智网商城,将个人网商和数百家企业组织起来,在线下建立实体展示店,打造出覆盖县城、辐射乡镇的24小时物流配送体系,目前,三地约有1万余名农户在家当起了供货商,形成了产业发展集群。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