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放谈
农民工不愿“市民化”吗?
毛建国
告别家乡,走进城市,是多少农民工向往的生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就是要着力打破农民进城的种种体制障碍,让他们真正在城市“安家落户”。然而,近日四川省统计局对成都、绵阳等9个城市进城务工人员调查显示,53.8%的受访者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他们为何不愿“农转非”,有专家指出:这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作出的理性选择。事实确实如此吗?
加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并不是“消灭农村”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从世界历史来看,现代化的进程就是城市化的进程,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不重视城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城市发展波澜壮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也因为如此,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迅速成为舆论热点,引起方方面面的关注。
城市不仅仅是一座“城”,不是简单地把人圈到城里面,而是要让“城里的人”感受到“城的好”——这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题中应有之义。正因为如此,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城镇化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要加强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战略研究,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把“化解房地产库存”作为“五大任务”之一,明确提出按照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过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扩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库存,稳定房地产市场。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农民工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显然是值得思考的。
有必要指出,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并不是“消灭农村”,也不是让所有农民都成为市民。保留适度农村人口,无论是对城市还是对农村,都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特别是对一些具有农村情结的农民来说,应该尊重他们不愿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的意愿。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因为外在原因而不愿意“农转非”的农民。
农民工不愿“农转非”是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的
有专家认为,“农民工不愿‘农转非’是从成本收益的角度作出的理性选择”。现代社会条件下,想要成为一个市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个“拦路虎”就是高房价。按照目前的房价水平,想要在城里拥有一套住房,单靠一个农民打工收入,几乎不可想象。即便倾尽一个家庭多年所有,在城市拥有了一套房,由此带来的生活成本问题,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压力。而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仅带来了规模效应,也在事实上给农民带来了一笔“稳定的收入”。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