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者搭档外来种田户
农业合伙人 让黄土地变成“金疙瘩”
□胡智 本报记者 樊邦平
一个是本土返乡创业者,历经市场经济潮起潮落,积累了一身的经营本事。他怀揣着经验和资金,返乡竞选村主任,并带头搞特色效益农业,但由于缺乏农业种植经验和技术,他的返乡创业路频频受挫;另一个是外来职业农民,经验丰富技术老道,一片普通农田,经他捯饬,即可变身“金疙瘩”,长出“摇钱树”。
一个有钱,一个有技术,两人的要素相加,为一个村的产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改变……
创业能人返乡
带动村民种草莓,遭遇技术难题
从地理距离上看,简阳市石板凳镇菜籽村距当地冬草莓主产区只有几公里远。隔壁村纷纷发展冬草莓产业,一亩地一年增收2万元,村民个个住洋楼,开小车,但菜籽村却守在“金山”旁受穷。由于缺乏能人引导和技术支持,全村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农民收入微薄。
2014年,在外经商多年的汪崇高看到了家乡发展现代农业的商机,当年果断返乡创业,并竞选当选为村主任。他与两名村民合伙,投资50万元,流转土地、种植草莓、养水产。
本以为搞农业很简单,但返乡创业一年后,汪崇高遭遇了人生的低谷。由于不懂草莓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创业第一年,他没有选好草莓苗子,更没有做好精细化管理,导致长出的草莓个小、味涩,毫无卖相,最后只能偷偷扔掉。“都不敢让村民知道,以免打击大家的积极性。”1月4日汪崇高告诉记者,第一次返乡创业种草莓,他便亏了20万元。
刚刚起步的草莓产业遭遇“滑铁卢”,菜籽村的村民们陷入了犹豫,村主任都搞不好的草莓,我们怎么能行?看着村民们慢慢失去信心,汪崇高心里涌动着说不出的滋味,也催生了另一个想法,向技术达人寻求帮助。
技术达人驰援
示范种植免费指导,草莓效益翻几番
汪崇高和菜籽村的改变始于2015年。2015年初,石板凳镇政府组织当地村干部和草莓种植户到成都市青白江区考察,当汪崇高一行来到浙江籍农民林卫星的地里时,被其独特的种植技术震撼了——垄埂培育,大棚种植,蜜蜂授粉……汪崇高第一次知道,原来草莓种植里蕴含了这么多诀窍。他当即决定,要引入这样的技术达人入伙菜籽村,带领村民种植高品质的草莓,增收致富。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