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骨头”是如何啃下的?
——甘肃民乐县实施倾斜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吴晓燕鲁明
“现在,我家8亩土地流转费有3200元,跟媳妇两人在村里的蔬菜厂打季节性临时工能挣1.3万元,还能用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入股蔬菜厂拿到4000元年终分红,一年下来能收入2万元。”以前,这样的收入账,甘肃省民乐县南古镇马蹄村贫困户王明德从未敢奢望。他多年患病,无法出门打工,只能跟妻子靠种地为生,但传统作物效益低,无法支撑一家人的生活和孩子上学的开销,日子始终捉襟见肘。
近年来,民乐县有很多的贫困户家里发生了跟王明德一样的巨变——在此前的脱贫攻坚战中,民乐创造了三年减贫67%的佳绩。民乐县委书记杨君说:“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进入决胜阶段,民乐要紧盯‘当年整村脱贫、两年巩固提高、三年进入小康’的目标,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努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事实上,地处河西走廊腹地的民乐县,虽属甘肃省17个“插花型”贫困县之一,但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片区贫困县相比,其脱贫攻坚的难度同样不小、压力丝毫不轻:民乐脱贫攻坚剩下的,同样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像王明德一样居住在高海拔、浅山区的贫困户,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那么,作为一个“插花型”贫困县,创造脱贫攻坚良好局面的民乐,又是如何突破瓶颈制约、推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
实施倾斜扶贫:集中力量“啃硬骨头”
“作为‘插花型’贫困县,我们着重利用政策杠杆,推动项目、资金向贫困村和贫困户倾斜,引导优势资源向贫困村汇集,实施倾斜扶贫。”民乐县扶贫办主任勾兴说。民乐县整合各类资金,重点用于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培育、金融资金支持、公共服务保障和能力素质提升等“五个倾斜”扶贫工程,积极推进道路修筑、安全饮水、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全覆盖,村文化广场、幼儿园、卫生室等公共服务基本达标。不仅如此,民乐县还对贫困村实行叠加扶持,在贫困村与非贫困村之间形成差异化政策,加快贫困村产业开发和建设速度。
“比如对于土地整理项目,在非贫困村一亩的补贴标准是400元,在贫困村是600元;另外如企业占用荒滩地更是免费提供……这极大地调动了企业进入贫困村实施规模流转和产业开发的热情。”南古镇党委书记展兴华说,去年马蹄村不仅有3个村组实现整体脱贫,还给村里最后一个未脱贫的村组引来了一家食用菌生产企业和蔬菜种植经销企业。
“现在我不出村就能在食用菌厂打工,厂里还照顾我岁数大、身体弱,给我安排了比较轻松的活儿,负责给基质浇水,一天能拿到85元的工资,如果晚上加班还能多挣10元,加上年终分红,一年能收入近3万元。”马蹄村贫困户韩增民说,此外,由于对贫困户实行新农合报销、大病保险和救助后自付费二次补助的政策,“多年生病的儿子如果再看病基本花不了什么钱,以往最大的开支负担也没有了。”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