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都市的你,如果有人在郊区为你开辟一片农场,土壤和水是优质的,使用有机肥,种植出的健康菜,定时送到你的餐桌,应当是件再好不过的事。
有一批人正在为此而努力。他们中有满怀创业热情的80后、有专注食品安全研究的高材生、有实力雄厚的商界大佬……他们在郊区建起有机农场,为城市社区加入农场的会员提供健康食材。这种“社区支持农业”在国外发展数十年,已经十分成熟,在中国却是刚刚起步。
一头是消费者的犹疑,动辄几十块一斤的菜价到底值不值,先付费再消费的方式可靠吗;一头是农场巨大的前期投资压力和市场推广阻碍。这几年,国内已有500多家社区支持农业模式的农场,然而多数仍处于亏本或平衡运营状态。社区支持农业如何能够走出“水土不服”的困境,持续发展下去,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突破生产环节瓶颈——
“有机种植并不意味着低产量”
农家出身的郑春来农校毕业后,一直没离开过种菜这行,2012年,他应聘到原态绿农场,不同的是,这是一家有机农场。
郑春来说,肥是从村民家拉来的猪牛鸡粪发酵成的有机肥,虫子靠粘虫板、防虫网、防虫灯等物理方法驱除,病害靠调节大棚温湿度来控制。每天,郑春来和农场工人们按照会员的订购量采摘蔬菜,24小时内直接送到家,无需保鲜剂。
然而,让他忧心的是:这样种出来的菜产量要低50%以上,“我们的番茄一亩只有不到5000斤的产量,产量低,平均成本就上去了。土地是按每亩1100块钱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的,每个大棚修建维护都要十几万元,再加上高额的人工费用等,成本很高,可菜价却不能过高,否则消费人群更少了。我来的这三年,农场一直在亏本运营。”
高投入、高种植成本是导致很多农场倒闭的重要原因。然而,在程存旺看来,这并非不可破解。程存旺是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的学生,在中国人民大学读博士期间,边搞研究边开起了有机农场,经过七八年的摸索,他的分享收获有机农场从2014年起,已经实现了10%的盈利,对于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程存旺告诉记者:“有机种植并不意味着低产量。”
“按照科学的生产技术,获得稳定的有机肥供应,土壤有机质含量足够,有机蔬菜生产完全可以实现高产,实现成本控制。”程存旺很自信地说,“经过几年的探索,分享收获农场已经可以把种植成本控制在4块钱。”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农场有机蔬菜卖价平均15元一斤,其中种植成本4元、物流成本2.5元,再刨去蔬菜采摘、分拣、运输过程中的损耗以及运营、销售成本,剩下还有10%的净利润。2013年,农场实现了盈亏平衡,这两年一直盈利。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