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进北部山区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脱贫攻坚新举措
本报记者李传君
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多年来为达州市政治经济中心,几年前曾提前步入小康。
2013年7月,达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原达县撤销成立达川区,所辖9个乡镇划归通川区,由此,通川区立马从小康跌入贫困,步入省级贫困县之列。
这9个乡镇位于通川区北部,毗邻巴中,以山区为主,全区45个贫困村,北部山区占了40个,多年来发展一直滞后于相邻区域,2013年巴达高速公路通车后渐有起色。
新时期脱贫攻坚战打响后,通川区的战略部署是:“三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2017年全区消除绝对贫困,全面脱贫摘帽,2018年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区委书记杜海洋说:“我们以整乡脱贫、整村摘帽为抓手,分年度制定到乡、到村、到户的脱贫计划,确保每年全区减少农村贫困人口8000人左右;2015年减贫9013人。”
制度设计:从“三比三看”“六进六出”到“八个一”
通川区对贫困户精准识别过程中,创新推出“3366”工作法:三比三看,六进六出:
所谓“三比三看”,即比家庭收入,看经济来源;比家庭资产,看消费水平;比家庭现状,看支出情况。看该户是否因病、因残、因学、因灾、因无劳动力导致支出远超收入。
“‘六进’就是仅有一处住房且破旧,多年无能力改造的要进;家有老病号、残疾人,常年看病吃药,长期穿着简单朴素的要进;……因遭遇重大灾害或家庭成员罹患重大疾病,负债较大,短期无力偿还的要进。”区扶贫移民局副局长高俊说。“六出”,即原则上在任村、组干部家庭是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中有1人以上是财政供养人员、社保人员或虽在企业工作但收入较好的;……因赌博、吸毒等行为或有劳动力和条件却好逸恶劳造成贫困的等要退出。
去年8月,通川区通过《关于奋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率先全面达小康的决定》,确定了分三个阶段实施的战略部署:2015年1月-8月,创新布局;2015年8月-2017年12月,集中攻坚;2018年1月-12月,巩固提升。
具体办法是,因村、因人施策,帮助贫困村建“八有”:每个贫困村有一个特色主导产业、一条硬(油)化村组公路、一个便民服务代办点、一套落实社保政策到户的具体措施、一个整洁的村容村貌、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班子、一支稳定的驻村工作队伍、一个有效的结对帮扶机制;帮助贫困户解“八难”:稳定增收、便捷出行、安全饮水、住房搬迁、素质提升、看病就医、子女上学、公共服务。
社会扶贫的重点则放在“八个一”上:每一个贫困村至少有一名挂包区级领导、有一个帮扶部门、有一个驻村帮扶工作组、有一名驻村“第一书记”、有一个结对帮扶城市社区、有一个结对帮扶企业、有一批结对帮扶党员干部、有一个科学系统的帮扶工作方案。
目前,“八个一”帮扶工作机制正全面实施,136名年轻干部选派到45个贫困村,实现了村村有“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组建领导和党员干部帮扶团627个,并安排全区6893名财政供养人员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现了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全覆盖。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