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变迁中的乡土中国:悲伤中有希望 仍是漂泊者故乡
2016-02-15   来源:曲靖农批网 中青在线 作者:room   字体:【 】  浏览:35次   评论:0

点击进入下一页 过年

春节,我们总能在社交网络中看到各种思乡怀亲的文字。或饱含深情,或浓郁忧伤,或催断人肠,仿佛故乡留给我们的总是那样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愁苦。故乡是最能撩拨起游子心弦的那弯明月,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总能让人不由得想起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想起大地一隅中的那人那事,想起少年时刻许下的梦想。尤其是长大后,离家越远,越能感受到那份思念,荡起那湾乡愁。

悲凉而忧伤的乡愁文字,大都出自于返乡的游子之口。在返乡的过程中,城乡之间对比的那种差距更能激起他们感慨而忧伤的情怀。虽然国家在经历着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但在很大程度上,乡土社会依然是很多在外漂泊者的故乡。

与大多数离土离乡在外拼搏的游子不同,作为农村社会学研究者,每年至少三分之一的时间我们就是奔走在他人的故乡,奔走在变迁中的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对于乡土社会,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或许在很多游子与文人墨客的眼中,故乡总是带着浓郁的愁苦,而在社会学研究者看来,乡愁不应是一种病态地自怨自艾,不应是一种“少年爱说愁滋味,爱上层楼”的自我烦恼。每一天乡土社会都在上映着酸甜苦辣的故事,而只有遍尝其中的滋味,才会懂得,真正的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更为广阔的情怀。

农村社会学研究者,是总是出现在别人故乡的他者。虽然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奔走在他人的故乡,但是对于乡土社会中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自然也了解颇多。因为总在不同的地方奔走,所以才不至于将眼光居于一隅,才能够避免被情绪带着走失去了理智,才能做到不矫揉造作地看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调查中没有自己的情感。情感不同于情绪,我们怀抱着对于乡土社会浓厚的情感,与农民一起,听着他们讲述的故事,或喜或悲,但是我们总是尽量地避免让情绪主导我们的思维,因为现实太复杂,情绪又太可怕。很多时候欺骗我们的不是现实,而是情绪。一旦情绪影响了判断力,那么就很容易变得愤世嫉俗。

乡土社会并非像很多乡愁故事中讲述的那样,总是一片荒凉与悲伤,很多时候这都是游子在城乡奔走中的一番感慨。的确,今天的乡土中国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巨变。巨变中我们感慨传统伦理道德在一点点瓦解,村庄因为空心化在失去活力和发展的动力,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就是一潭死水。只是我们缺乏对于其发展变化的了解,就像我们总是割裂的看待城乡之间的发展变化,却看不到一个个农村家庭正在由城及乡冉冉升起的故事,看不到蕴藏在代际之间的发展动力,看不到哪些依然在乡土社会中奋斗的故事,看不到平凡世界中饱含的希望。

处于变迁社会中的乡土中国就是这样,一方面让我们不得不感慨发展中那些悲伤的故事,但是另一方面,有的的确确是因为发展才给更多的家庭带来了上升的希望。我们无法求全,有发展,就会有希望,有希望,就会有忧伤,有忧伤,就会有变迁,有变迁,就说明当下的乡土社会绝非一潭死水!

在乡愁的故事中,不能仅仅有回乡的游子,也要有我们这些故乡的他者。追寻着调研的足迹,我选择了过去一年中几个调查地方的小故事,有的是在村农民奋斗的故事,有的是农民进城中家庭的发展轨迹,也有的是琐碎的家庭生活。这些仅仅是不同地方农民生活的一个片段,但是组合在一起却是一副乡土社会变迁的图景。这些故事或喜或悲,甚至有些是含泪地微笑,但是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乡土大地之上。

责任编辑:雍敏
Tags: 责任编辑:room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粮农组织呼吁利用生物技术推动农.. [下一篇]吉林西部精准扶贫:从"大水漫..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