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怪事!扶贫项目缘何“上热下冷”
2016-02-21   来源:安阳农批网 半月谈网 作者:乐极生悲   字体:【 】  浏览:55次   评论:0

    最近在一个贫困县采访,半月谈记者与当地干部座谈,听到一件“怪事”:过去政府有了扶贫发展项目,乡镇、村社都是想方设法争取,生怕被落下;现在有的扶贫项目主动送上门,基层却不想接了,有的甚至被退回来。 

其实,这也不算“怪事”。在一些地方,扶贫“上热下冷”现象记者已多有闻见。如今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上热下冷”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 

记者最近到一个贫困村采访,想了解一下村里为何不愿接帮扶项目。看到县里干部跟着下来,村干部聊起这个话题时,明显有顾虑,说的话很含糊:按照脱贫标准,村里通公路、小水利等基础设施都达标了。上面来检查验收,能应付过去就行了,工程搞多了有啥用?

政府干部离开后,记者又独自找村干部谈。这时他们才讲了心里话,“要改变贫困面貌,咱打心底希望基础设施能更多覆盖贫困村。但现在有的项目就是‘烫手山芋’,看起来很好,吃到嘴里却咽不下去。”村支部书记说。

什么意思?以人行便道建设为例,政府补助标准是50元/米,这个额度在村里根本做不下来,每米至少有30多块钱差额,需要自己想办法解决。政府文件说法很理想化,资金缺口由农民筹工筹劳,现在村里人基本走空了,谁跑回来给你“筹”呀!

记者在西部贫困山区走访,群众说到扶贫最大的期盼,多是希望尽快改善基础设施,解决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但贫困村就是空壳村,都是“勒紧裤腰带过紧日子”,要上工程,政府的钱不够,村社哪有钱来补。项目要么不做,要么硬着头皮上马,凑不齐钱,倒还成了“半拉子工程”。

某特困村为了脱贫“摘帽”,村两委向交通部门申请了10多公里通村公路建设资金,因为投入标准低,村道宽度只修到3米多,仅能容一辆车通行,被群众戏称为“单行道”,搞得为这件事忙前忙后的村干部很是尴尬。

责任编辑:雍敏
Tags:怪事 扶贫项 责任编辑:乐极生悲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山区农民工的新年"收支账&qu.. [下一篇]农业部:以"产业+扶贫"..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