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名 [切换城市]

TOP

农村窘境:哀叹没有用 论坛开起来
2016-02-24   来源:邯郸农批网  作者:茂名新世纪   字体:【 】  浏览:57次   评论:0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眼下这幅景象出现在农村都略有些“违和”。

村里人晒谷子的坝子被七八十把小凳子围了个半圆,坐满了人;“圆心”搁着4把小凳和话筒,很多村民抢着发言;不远处的泥巴地里,插着用纸片做的指示牌,上面写着“第一届陶家仓论坛”。

腊月二十八这天,湖北省浠水县凤形村陶家仓全村93人都到了。有外出打工的男人拿起话筒,絮叨着自己怎么都给孩子拿不下一张借读证,父母身体不好,也不能跟自己走。

“有时正干活,家里来电话说老人生病了,我除了揪心还能做啥!打电话回去,经常一直没人接,只能干着急。”这个30多岁的男人语带哽咽。

周围的村民,有男人默默点头。还有人把手举得老高,表示“有话要说”。

上午就开始的论坛硬是“拖”到下午两点才结束。

站在“圆心”点的论坛组织者、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姚华松希望全村人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寻找解决办法。

这个从陶家仓走出来的博士后说,论坛的核心理念在于回归社区的本义——共同体。

要真话,不要假话

姚华松没有想到的是,3个小时的论坛几乎没有冷场过,不善言谈的邻里在自由发言时间,争着拿起那个平时用来播送通知的喇叭,讲述自家的经历。

一个与他同龄的村民语气激动地说,自己始终处理不好老婆和母亲的关系,这些年夫妻俩在外打工,和留守的母亲沟通越来越少,婆媳两代人的观念冲突愈演愈烈,最近几次,甚至严重到一见面就打架的局面。夹在两人间,他已“不晓得这个家该如何过下去”。

“家丑”被血淋淋地展示在全体村民面前,这个40来岁的男人朝人群里的母亲鞠了个躬:“妈妈,对不起,我跟你道歉。”

人群中一片缄默。

这是这个鄂东小村真实生活的缩影。村里有49人远在兰州、广东等地打工。家里留守的老人不得已和儿女甚至孙辈“越走越远”。

有留守的老妇人委屈地说,自己的儿子在外头打工,一年到头也不怎么联系自己,想看孙女的照片还得拜托侄儿,去儿媳的微信朋友圈里翻找。

另一个留守的老人也说,自己从来没机会告诉儿子,他平时的电话太少,自己不想要太多钱,只想多听听孙子孙女的声音。语音刚落,人群中传来了齐刷刷的掌声,姚华松扭过头看,鼓掌的有不少是老人。

“这在提倡内敛不鼓励表达的传统农村,尤为不易。”姚华松叹道,在论坛开始前,这个人文地理学博士曾对全体村民说,“论坛没有对错,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就一点,希望说的是真话不是假话。”

积极表达,正是姚华松最希望老家的父老乡亲能学会的。11年前,他到中山大学读博士,面试时就被这里的氛围“吓了一跳”。他去旁听一节课,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直接站起来示意老师,讲的内容有错误。更“稀奇”的是,讲台上资历深厚的教授竟也笑着,让学生发表完了意见,并当堂进行了讨论。

这个曾经“在课上被老师提问都紧张”的农村孩子,决定留在广州。

姚华松毕业后参加过多次政府主办的论坛,几乎每次都能看见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现场举手,甚至有人站上桌子抢麦,为的就是“表达自己的声音,表达老人群体的声音”。

“看似不可调和的矛盾,聚在一起说出来讨论,就有解决的可能性。如果你不说不讨论不去想办法,那一定很难真正解决。”他说。

在他眼里,今年春节,微信里各类返乡记层出不穷,大家都在感叹“农村回不去了”。

但这名从农村走出来的学者认为,农村的凋敝、空心化甚至溃败都只是一个大的背景,与农民真实的日常生活体验其实不尽相同。在农村,有一部分人仍是“失语”的,让所有人参与、表达,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第一步。

他的叔叔、村里唯一一所小学的校长姚鸿鸣,当了子女教育这一环节的主讲人。这样的机会对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来说,“太难得了”。

平日里,留守儿童的家长根本参加不了家长会。借着几分钟,姚鸿鸣加快了语速,告诉这些家长,隔代抚养问题太多,现在学校的孩子太调皮,爷爷奶奶却只骄纵,每天回家孩子只打游戏看电视,和城里孩子差距越来越大,“你们真该重视起来了!”

人群里,有中年男人反省到,自己确实对孩子的教育太不够了。还有主讲人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哪怕高三,每天晚上等到9点半也跟娃娃一起吃饭,该陪陪孩子”。

“这就是好事,大家正视并讨论这些问题,努力去改变。”姚华松感慨道。

责任编辑:刘菁
Tags:农村窘 责任编辑:茂名新世纪
】 【打印繁体】 【投稿】 【修改内容】 【修改栏目】 【关闭】【评论】 【返回顶部
[上一篇]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就部署马铃薯产.. [下一篇]“谷类之王是玉米”——体验平壤..

评论
称呼:
验 证 码:
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