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上图 江苏句容市宝华镇为农民举办技能培训班。右中图 河南省辉县市南李庄村的村民全部住进了楼房。下图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经济日报记者 翟天雪摄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显著提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城市基础设施改善加快,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市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得到改善,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升,居住环境日益美化、舒适——
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说过,中国的城镇化和新技术革命将成为影响人们21世纪生活的两件大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最大的发展潜力所在,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黄金结合点,既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重大民生工程。
城镇化率显著提高
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发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2015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6.1%,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7亿。‘十二五’时期,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3个百分点,每年城镇人口增加2000万,比欧洲一个中等规模国家的总人口还要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不久前召开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从城市规模看,目前我国有653个城市,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140多个。镇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特大镇有235个,5万人以上的镇有876个,这些镇尚不在城市序列里,特大镇和5万人以上的镇将来都有可能成长为新生的中小城市。“我国经济总量中的80%来源于城市。”胡祖才说。
“‘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城市群建设也取得了新进展。除了过去已经形成的沿海三大城市群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外,在中西部地区的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都在迅速崛起。”胡祖才说,“十二五”时期,城市群成为带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平台。
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促进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201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规划》提出,未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发展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合理引导人口流动,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不断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公平正义,使全体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