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第十批扶贫联络组组长、农业部经管总站副站长贾广东
农业部从1986年在武陵山区开展定点扶贫已30周年。30年来,农业部始终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一项严肃而光荣的政治任务,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扶贫开发工作的方针,紧紧围绕不同历史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密切联系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从开发思路、发展规划、项目安排、技术指导等各个方面,采取产业扶贫、科技扶贫、项目扶贫、人才扶贫等综合措施,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倾斜性帮扶,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0年来,历届扶贫联络组都将发展特色产业作为定点扶贫的重点任务,咬定青山不放松,特色农产品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就湘西来说,已形成了以柑橘、猕猴桃为主的特色水果业,以茶叶、烟叶、蔬菜为主的高效经济作物产业,以百合、金银花为主的优质药材业,以湘西黄牛、湘西黑猪为主的特色畜牧业。
30年来,部里不间断选派扶贫联络组到武陵山区开展工作,先后选派336人挂职扶贫,一批又一批干部,带着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带着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深厚感情,坚持在当地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锻炼了作风,磨练了意志。30年的定点扶贫,就是农业部对武陵山区打造的最好品牌,这品牌早已耕植在当地农民百姓的心中。“武陵山区不脱贫,农业部不脱钩”。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州视察,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为民族地区脱贫发展指明了方向。值此时刻,按照部党组的要求,2014年1月,农业部第十批扶贫联络组的6位同志奔赴湘西、恩施两州开展为期两年的扶贫联络和挂职锻炼工作。两年来,扶贫联络组高度重视自身建设,学习和继承历届扶贫联络组的好经验、好传统,竭尽全力为百姓做实事,自觉维护农业部武陵山区扶贫这块品牌。
两年来,扶贫联络组直接对接湘西、恩施州项目资金12068万元;推动两州8县项目资金落地14589万元。全组共撰写调研报告30余篇,报送《简报》212期。
两年的扶贫挂职是一个难得的学习、锻炼、提高的好课堂。在这个大课堂里,通过看、听、学、问、思,学到了在办公室难以看到、听到、学到的知识;在这个大课堂里,通过参与当地党委的工作,锻炼提高了自己总揽全局、统筹协调和科学决策的能力;在这个大课堂里,通过与农民兄弟唠家常、与民族干部交朋友,了解了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渴望,增强了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两年的扶贫挂职,我们了解到武陵山区农业畜牧业整体而言还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发展阶段,国家和省里许多项目是扶优扶强,门槛高进不了笼子。建议“十三五”期间,在制定相关政策时,结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设计一批适合武陵山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项目,配套可落地的、可操作的项目和资金;在项目申报上降低门槛,实行差别化政策。建议在湘西永顺县优质水稻、猕猴桃,龙山县百合、高山蔬菜等优势产业方面加大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责任编辑:高晓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