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在广西柳城县太平镇西岸村教学点,几名留守儿童在空荡荡的教室里学习。CFP供图
“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这是在做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晒出来的梦想。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不约而同将视角转向了农村教育。
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出现了许多“空心村”和“空心镇”,农村学校生源减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育该如何发展,或将再次成为今年代表委员、公众频频发问的焦点问题。
办世界一流义务教育短板在农村
“我有一个梦想,是把我们国家的义务教育办成世界一流。”对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感慨地说。
然而,“一流义务教育梦想”的背后,遮蔽不住的,却是农村教育现实的“痛”。
在甘肃、贵州等农村小学教学点看到的一个小细节,让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为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感到揪心。调研时,吴正宪发现,不少学生坐在没有靠背的简易板凳儿上,每天“摇摇晃晃”地听课,这不仅影响学习效率,还会引发视力、脊柱弯曲等健康问题。
我国2003年实施的《学校课桌椅功能尺寸》新标准,对中小学座椅规格、卫生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但在吴正宪看来,目前一些农村地区显然对此“重视不够”。
她说,虽然近些年我国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但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依然不足。课桌椅不达标,只是当下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现状的一个截面。
201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扎根农村教育一线的教师廖小利,借助博客平台“晒”出了5份“提案”,想请代表委员带上两会。
在一份名为“让公平教育的阳光照到每一个孩子”的“提案”中,廖小利这样写着:政府应该要把广大农村学校修得至少和城市学校一样漂亮!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作协副主席汤素兰深有感触。她说,如果老少边穷地区的孩子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很难创造美好的未来。
一提起农村教育,全国政协委员、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就有些激动。2015年两会期间,马敏向记者展示给全校新生上入学第一课的幻灯片上讲述的一个毕业生基层从教的心路历程:
幻灯片上,华中师范大学毕业生、扎根在湖北恩施大山深处农村教学点教师费宝莉说:“我们朝阳村离两千多公顷的原始森林不远,我总是害怕夜里有狗熊、野猪等野兽突然跑出林子,害怕哪个孩子一不小心就被叼去了。我每天晚上都查寝,帮他们掖好每一个被角,关好每一扇门窗。”
马敏说,这些位居整个教育体系最末端的简陋教学点,其实就是严重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见到记者时,马敏掰着手指,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全国农村小学由1999年的468527所减少至2012年的155008所,减幅达66.9%;教学点则由165374所减少到2012年的62544所,减幅达62.2%。这组极富动态变化的数据背后,实际上勾勒出了农村教育近几年快速萎缩的历史脉络。其代价是,农村偏远地区学生上学距离过远,交通隐患增加,家庭经济负担加重。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