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小组会议审议常委会工作报告和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全国政协委员贾治邦在农业组小组会上发言指出,扶贫工作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关键。本报记者刘刚摄
本报记者高文简承渊李飞
当前,决胜全面小康成为中国最强音。进入“十三五”,举国上下正以超强的力度、超常的举措,啃掉脱贫途中的“硬骨头”、搬掉小康路上的“拦路石”。全面小康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
目前,我国仍有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未来五年内如何实现精准扶贫,如期完成减贫任务,在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脱贫攻坚这一热点话题纷纷献计献策。
1
如何精准:因贫施策
精准扶贫、因贫施策的基础是精准识别,是入户到人。只有在精准识别上下足了功夫,做透了研究,扶贫才能有效,脱贫才能有底。
对于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带来了他的建议:可选择一个典型村作为抽样调查村,测算出特困系数,再按公式计算出农户贫困程度指数,同时建立贫困程度、返贫风险、措施评估三个指数,使精准识别工作更趋科学化、定量化。
鲍义志说,调研中,我们形成这样一个认识,当前的扶贫工作应切实做到“四个转变”:从“瞄准区域”转变为“瞄准个体”,合理确定贫困认定标准,精准识别到人,建立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机制。从“养懒汉”转变为“扶真贫”,杜绝粗放式扶贫,做到有进有出,有帮有扶,有约束,坚持精准扶贫分类实施。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让扶贫政策落到每一个贫困户家里。以精准考核助力精准扶贫,从“软任务”转变为“硬约束”以激励约束促扶贫。
“精准扶贫的精髓在于‘因贫施策’,要根据致贫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把矛盾吃透,从而解决它。”范小建委员说,在调研中发现,致贫的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宏观原因也有微观原因,既有群体原因也有个体原因,既有体制机制原因也有生态原因以及社会进化发展的原因。例如所谓“代际传递”成因复杂,除了素质型,还有健康型以及综合型等,要根据不同原因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需要什么措施就采取什么措施,这就体现了精准,要强调到村到户,最终落实到人。
责任编辑:雍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