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开学季,老家在湖北咸丰县农村的熊国伟又开始睡不着觉了。这个长年在外打工的建筑工人,一年八九万元的收入,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可是女儿的上学问题让他伤透脑筋、烦恼不已。因为户口还在农村,女儿没法进城读书。一开学,她就成了留守儿童。
这个小家庭的烦恼牵动着全社会的关心关注。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一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熊国伟有可能成为这一亿分之一。
目前,我国有2.7亿农民工,他们惜别故土追寻梦想,投奔到陌生的城市辛勤劳作,为城市创造财富,成为文明城市的重要建设者,理应得到关注、受到关怀。
户籍、住房、就业、医疗、子女教育、社会保障,这是农民变市民亟待跨越的几道坎。这些问题,同样成为会场内外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1 落户: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
调查显示,现在60%-70%的农民工进城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打工,还希望能够把户口真正落下来。
像熊国伟一样的农民工是否愿意进城落户,选择在哪儿落户?“两会”前夕,长期关注城镇化问题的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蔡继明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工进城落户的意愿强烈与否,主要取决于城市吸引力大小。
“农民工进城首选的不是小城市,而是一二线大城市,这与政策上优先放开小城镇的户籍,步调不完全一致。”蔡继明说,归根结底还是吸引力的问题。大城市能够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相当充分的就业岗位,只要进城带来的收益大于打拼的苦闷,这种流动就不会终止。
而全国政协委员、人社部原副部长杨志明调研发现,和老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可以说是“拉着拉杆箱进城”。老一代是进城挣钱、回家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则有更强烈的意愿留在城市。这样一来,及时出台配套政策也就变得更为重要。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大城市难进,小城市成鸡肋”问题,蔡继明建议,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要打造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城市群,以此来吸引农民工到中西部小城镇落户。另一方面,集中了最优质、数量最多的公共资源的特大、超大城市,也要降低农民工进城门槛。
杨志明则认为,无论政策如何放开,受制于各种现实因素,并不是每个农民工都能进城落户。对此,政府应该通过完善居住证制度,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责任编辑:刘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