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种促养以养带种——黑龙江省推进粮改饲试点项目见闻
曾珉本报见习记者裴逊琦
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由此,农业部、财政部及时启动了粮改饲试点工作,在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10个省区以县为单元先行试点。
近日,记者走访黑龙江多地,亲身感受了粮改饲给当地养殖企业与农民带来的好处。
玉米降价,青贮确保了增产增收
佟贵山的牧场位于哈尔滨市双城区,拥有5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走进牧场,最显眼的是几座青贮窖。揭开盖在上面的塑料布,打碎的青贮玉米满满当当地贮藏在窖中,在寒风中弥漫着酸香味的青贮气息。
佟贵山的牧场去年共收贮了青贮玉米2500立方米,约1750吨,每吨到厂价约400元。而作为粮改饲项目试点,双城区给他每吨补贴为50元。
玉米青贮在奶牛养殖中用量大、效果好,饲喂全株青贮玉米的奶牛,年平均奶单产可提高15%以上。然而过去,优质青贮玉米制作要求高,对机械也有一定要求,总体成本偏高,很多农民还是习惯于使用秸秆青黄贮。
“2014年大田玉米每公顷产量2.6万斤以上,每斤玉米销售价约0.9元,收入是2.34万元。同期销售青贮的收入约为2.4万元,相对于销售玉米,青贮没有太大的优势。农民种植和出卖青贮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牧场收购青贮玉米有一定困难。”佟贵山告诉记者。
粮改饲项目的开展,对青贮玉米收购给予补贴后,降低了牧场的采购成本,增加了青贮收购的积极性和客户选择面。以养带种,促使牧场使用和农民种植青贮的积极性双提高。
此外,2015年玉米价格的下降,使得青贮成为了农民的另一种选择。改籽粒收储为全株青贮利用,从玉米销售转向就地青贮利用,不仅让种植青贮玉米的农户避免了玉米掉价带来的伤痛,保护了他们种粮的积极性,而且还实现了增产增收。
“去年由于干旱,玉米产量一般在1.8万斤/公顷,按每斤玉米0.8元计算,卖玉米的收入是1.44万元。如果种植青贮,每公顷产量按60吨计算,每吨青贮400元,销售青贮的收入是2.4万元。农民从青贮中看到了收益,牧场也有了更多收购的选择。”佟贵山说。
以养带种,构建“三元”种植模式
双城区畜牧兽医局局长张国林告诉记者,双城区对2015年完成收储青贮玉米1000立方米以上,且青贮窖为砖混结构的永久性青贮窖的规模化草食家畜养殖场户(企业、合作社),每吨青贮玉米给予不高于50元的补助。去年,双城区共有20个奶牛养殖户、36个规模奶牛场(小区)获得了粮改饲项目直接补贴,全区共发放补贴资金937万元。
张国林说:“从政策实施的效果来看,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按照去年的玉米产量和价格计算,销售玉米亩均收入1200元,而按青贮玉米售卖亩均收入1600元,相比而言亩均增收400元。去年全区收购青贮7万亩,农民增加收入2800万元。”
责任编辑:雍敏
|